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快讯 > 正文
瞄准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 广东发力工业级芯片
2021-07-15 11:35:34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始于2020年底的“缺芯”风暴持续至今,牵动全球产业链。背后原因,既有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也有不同市场主体对芯片供需形势的误判,多重因素叠加,供需失衡加剧。

纵观全球,芯片产业版图初步形成“美欧亚”三足鼎立的态势,生产制造逐步向亚洲转移。近年来,国内芯片产业也在快步追赶。这一轮芯片全球争夺战下,广东制造的发力点在哪里?业界和学界达成共识:做强设计优势,补齐制造短板。2020年,广东集成电路产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其中芯片设计营收1484.6亿元。瞄准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广东发力工业级芯片。

“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40人的芯片采购团队,全球范围找货”,广州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一直为芯片发愁。作为一家智能硬件企业,需要各种类型的芯片,“从今年初到现在,涨价超十倍仍买不到”。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正处于能源革命和计算革命两个大创新的交汇时期,手机、高性能计算、电动汽车以及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对芯片的需求强劲。多家研究机构预测,由于产能提升需要时间,“缺芯荒”可能延续到2022年。

疫情冲击全球芯片产业,粤港澳大湾区更要把握机遇承接高端制造业的国际转移。

一“芯”难求

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产能“缩水”

一“芯”难求,全球缺货。最先受到芯片直接影响的是汽车产业。去年12月,大众宣布调整在中国、北美和欧洲工厂的生产计划。今年1月,福特、日产、本田、丰田等车企纷纷宣布停产减产。一季度,饱受“缺芯”困扰的汽车行业全球产能受到影响。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HSMarkit(艾信华迈)数据,一季度全球汽车减产近100万辆,其中近70%是由芯片短缺导致。波士顿咨询则预计,汽车芯片短缺影响将持续到第三季度。

作为汽车制造和消费大省,广东汽车产业同样面临芯片短缺的问题。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年上半年在智能网联、动力总成和新能源等领域受芯片短缺影响较大,“预计下半年供应情况将有所缓解,但根本解决还需要一段时间。仅从产能建设周期推算,预计要到2022年之后才恢复正常”。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对于芯片进口高度依赖。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销量约占全球33%,但在全球近500亿美元的汽车芯片市场规模中,中国仅占4.5%,车规级MCU芯片国产化率不足5%。

芯片按功能主要分为存储芯片、处理器芯片和特定功能芯片等:存储芯片主要应用在电脑硬盘、手机存储等领域;处理器芯片是电脑、手机的“大脑”,其中车规级MCU芯片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特定功能芯片则包括通信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品类。

疫情下,芯片供应受到冲击,加上对不同芯片市场的预判存在误差,供需平衡被打破。“缺芯”从汽车蔓延到电子信息再到整个制造业,牵动全球产业链。

第二季度,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缺芯”问题集中爆发。

今年4月,在华为公司第18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谈到芯片时直言:美国对华为及其他公司的制裁造成了全球企业恐慌性备货。

不仅仅是华为,OPPO、小米等企业同样面临“缺芯”困境。

5月新品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卢伟冰介绍,一部手机上面有114颗芯片,缺芯已波及全球手机市场。随后,OPPO方面也表态称:任何一家手机厂商都不能完全避免。

“我们判断缺芯至少会影响一年甚至更长,第三季度会是最缺货的一个季度”,卢伟冰表示,一部5G手机所需要的芯片数量约为4G手机的两倍,射频芯片的需求是四倍,而一辆智能汽车需要的芯片数量约1000多颗。

根据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发布的报告《在不确定的时代加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若未来没有全球产业链合作,将导致半导体价格总体上涨35%至65%,继而导致消费端电子设备成本上升。

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认为,从库存周期看,5G手机和AIOT等对12英寸数字芯片的需求增长,短时间内无法有大量实质性产能供给;从创新周期看,目前正处于能源革命和计算革命两个大创新的交汇时期,电动车+无人驾驶将带来持续的需求,无人驾驶对半导体的需求更强劲。

断供风波

多重因素叠加,供需失衡加剧

历史数据显示,芯片行业自有其发展周期,一般三年左右会出现一次短缺,但均能通过价格机制自我调节,数月可实现供需平衡。一向供求大体平衡的芯片产业,为何会突然全球告急?

在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看来,此次芯片大规模告急,一方面缘于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对需求误判导致供给不足。

出现这一问题的核心变量,是始于2019年底的黑天鹅事件——新冠肺炎疫情。

从供给端来看,2020年初产能减缩已显端倪。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周期长且产品易氧化,芯片产业形成了“以销定产、低库存甚至零库存”供给模式。去年初,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一度短暂“停摆”,由此芯片厂商对未来市场作出悲观预期,在一二季度缩小了产品库存和芯片订单。

不料需求端却意外增长。受疫情影响,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成为刚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应用扩张加速。去年三、四季度,手机、平板等终端电子产品销量大增,导致芯片需求量暴涨。而已缩减的芯片产能则很难在短期内恢复,供需矛盾凸显。

从全球芯片产业格局看,美国拥有英特尔、AMD、高通、德州仪器等巨头,覆盖全产业链;欧洲在工业电子等方面优势明显,位于荷兰的阿斯麦在光刻机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占全球市场80%。

据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估计,全球芯片市场的年产值大约为4260亿美元,仅次于石油。近年来,半导体行业越来越呈现寡头垄断的行业格局,“鸡蛋集中在少数几个篮子里”也加剧了芯片断供的风险。

与此同时,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尤其随着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打压不断升级,进一步引发全球企业恐慌性备货,不断抢占有限的芯片产能,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而汽车行业则更加复杂。受疫情影响,去年初汽车销量严重下滑,车企纷纷调低包括芯片在内的零部件需求。随着下半年市场反弹,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异军突起,芯片需求持续被推高。然而由于芯片存量产能已被消费类电子所抢占,汽车行业“缺芯”显得更为紧迫。

需求拉动供给复苏,进入2021年芯片产能形势有好转迹象。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硅晶圆出货面积较上季度增长4%,达到3337百万平方英寸,同比上升14%。

正值此关键时期,全球多场自然灾害却密集来袭,形势再度急转直下。2月13日,日本遭遇了7.3级大地震,东芝、富士通等半导体工厂受创。随后美国德州遭遇罕见暴风雪袭击,恩智浦、英飞凌、三星等多家半导体工厂停工减产。3月19日,日本企业瑞萨电子发生火灾导致部分产线停工,而该公司在全球车用单片机芯片市场占近三分之一份额。

“缺芯”潮仍在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对于全球半导体行业可谓“甜蜜的痛苦”。据摩根大通的分析预测,全球芯片需求比目前产能高出10%-30%,预计需1年后才能平衡。

从供给端来看,芯片产能全球新一轮扩张已经开启,包括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大厂均已提出扩张产能计划。但由于投资大、周期长,短时间扩大芯片生产规模也并非易事。

万联证券分析师张瑞双认为,全球各大晶圆厂正加大资本支出,正常情况下晶圆厂扩产周期在12-24个月。在去年疫情冲击下,各大晶圆厂都未能及时调整扩产节奏,“预期新一轮产能供给最早也要到2021年底,真正可观且有效的产能预计要在2022年二季度以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