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快讯 > 正文
个人养老金市场万亿规模开闸 力码科技湛勇:保险机构具备天然优势
2022-12-05 20:36:49 来源:和讯网 编辑:


(相关资料图)

近日,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银行、保险、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纷纷参与试点。据悉,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23家银行、11家理财公司、14家证券公司、7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和6家保险公司等。

从参与机构提供的产品来看,各类金融机构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选择。银行主要为储蓄类产品,选择人群大多为保守型投资者;基金公司主要为养老目标基金,目前市场上已拥有130多种产品,这类产品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收益也有所波动,存在着一定的投资风险;保险公司推出的都是万能险产品。

光大银行(601818)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实施,有助于推动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市场化、商业化养老产品发展,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壮大,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挑战。

“上述金融机构加入个人养老金中来,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市场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竞争力产品出现,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保险机构参与到个人养老金业务中来。”力码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官湛勇认为,“与银行、基金公司比较而言,保险公司更擅长经营长期资金,他们与养老保险产品的结合是具有天然的优势所在。未来保险公司除了为客户提供个人养老金产品外,还可提供包括整个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短期其他保障产品的附加等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个人养老金市场广阔。申万宏源(000166)证券分析认为,对应当前个人养老金每年缴纳1.2万元/人,城镇居民参与率提升15%至20%,2030年,预计个人养老金市场有望迎来1.8万亿元至3.1万亿元的规模。

湛勇认为,由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刚落地,更多的投资者还持观望态度,前期参与个人养老金产品购买人群可能不会这么乐观。但随着市场热度的增加,关注者会越来越多。

希望信息化系统走在产品前面

为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金融监管部门已明确金融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条件、产品要求、经营规则等,同时指导搭建金融行业信息系统,支持交易和信息交互。

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搭建,让市场信息更加公开和透明,金融机构要平衡好风险与收益、效益与成本的关系,控制好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投资者数据的积累,将为未来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这个环节要在产品成熟之前要比产品更成熟,”湛勇表示,“希望信息化系统走在产品前面。”

力码科技作为一家保险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数字化基础建设的科技平台,可以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可以提供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包括提升他们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利用互联网+的创新的服务方式,为更多的to c人群和销售端人群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湛勇表示,虽然目前个人养老金业务在中介渠道没有开放,但中介渠道作为专业化的销售公司来讲,非常有利于推进个人养老金的销售,未来个人养老金业务可能会进一步开放推进到中介公司。

养老金市场,科技金融公司大有可为

2016年至2020年初,随着我国保障市场的崛起,健康险实现了突飞猛进,尤其是重疾险,在2021年初新旧重疾定义转换之际,整个健康险市场快速增长的趋势戛然而止。与此同时,储蓄类产品、年金类产品被推向市场。目前,监管部门对储蓄类产品也开始强监管,特别是增额寿险,最近监管要求排查这类产品是否有偏离投资假设、偏离保险公司的投资利息和定价预期,如果有的话将禁止销售。

湛勇表示,市场若存在偏离投资假设或超出定价预期的产品,虽然客户受益匪浅,但将给保险公司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监管在整个市场长期固收类产品的收益下行的大趋势之下,还需要确保保险公司能够更加稳健经营。

从更广阔的市场来看,老百姓(603883)的养老意识还不够强烈,他们还需要一个市场教育的过程。未来,大的金融机构除了提供产品服务外,更多的应该是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在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上下功夫。另外,未来养老更多的问题是失能护理服务,但现在市场缺少能够提供整个养老服务的人,且专业化能力不足,未来这种专业化的公司会越来越多,保险公司也在联合学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公司未来失能保险人才提供人才储备。

长远来看,作为链接保险公司和销售渠道的一个媒介,科技金融公司依托长期数据积累,基于海量、多维用户数据形成精细化客户画像,识别客户真实风险承受能力,在做好“链接”服务的同时,还能为养老市场提供更匹配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 个人养老金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