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肇庆在全省率先探索“美丽圩镇”建设,3年创建21个示范镇
2021-07-02 09:29:40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圩镇是城乡统筹的枢纽、城乡融合的节点、乡村振兴的交汇地,统筹圩镇建设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将实施美丽圩镇建设作为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九大攻坚行动之一,推动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等建设水平大踏步前进。

2018年起,肇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书记项目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探索美丽圩镇建设。这一方案发挥县(市、区)党委“一把手”推动作用,以提升圩镇生产生活条件、社会服务功能、公共秩序管理水平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区)每年启动创建1个以上示范镇。截至2020年,肇庆已经创建3批共21个示范镇。

近日,记者走进了几个书记项目示范镇,近距离感受肇庆“美丽圩镇”建设成果。

官圩镇

探索乡村振兴综合改革 激发内生动力

德庆县官圩镇的党群服务中心很特别。

全镇10个内设机构、4个镇设机构、7个镇属事业单位和5个县直派驻单位,以创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示范区为牵引,整合组建为“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中心”“社会事务中心”“依法治理中心”四大中心,机构数量没变化,但是职能发生了显著转变,从简单“向上对口”转变为同步“向下对应”。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一群‘小麻雀’变为四只‘大老鹰’。”官圩镇镇长蔡宇翔介绍,这种设置是为了解决基层应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管理困难,改变镇内机构“简单对应”上级部门任务而出现“断线”的问题。

2020年,官圩镇完成圩镇“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为官圩镇进一步推动乡村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同年,肇庆市德庆县以破解乡村社会治理难题为导向,积极开展乡村社会治理综合改革,持续夯实美丽圩镇建设,通过一手抓镇、一手抓村,推动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有机衔接,以乡村社会治理小切口撬动乡村振兴大改革,实现美丽圩镇建设常态化。

改革首先就从官圩镇先行试点。实行改革之后,“四大中心”实行人员集中办公、设施互通共享、业务齐抓共管,大幅调整日常运转与一线抓落实的力量配比,既保持镇域机构相对独立,又推动“五指成拳”形成合力。

蔡宇翔给记者列举了改革前后的变化:改革前官圩镇农业农村办、经济发展办人员短缺,谋划产业经济发展精力不足。改革后,相应机构组建了“建设发展中心”后,工作人员达到32人,合力推动了贡柑、南药、荔枝等7个产业组成联合体,有效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如今,德庆贡柑和德庆南药均获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贡柑和荔枝每年产值超过亿元。

除了成立四大中心,综合改革还突出放权强镇,通过事权下放、完善基层党组织职责与人员配置,努力实现乡镇责权利统一。

在试点过程中,涉农资金统筹、小工程项目审批决定、民生实事项目资金支配等46项乡镇急迫需要、能够管好的事权被下放给了乡镇。

涉农资金统筹权限下放是一大创举。乡镇在项目立项、资金使用方向上,可以结合实际,分轻重缓急自主谋划实施,这样能更加精准发挥涉农资金对“三农”发展的带动作用。

事权下放,解决了“干部在干、群众在看”这一普遍难题。官圩镇通过事权下放,探索“三村融合”社会治理议事机制、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村级社会治理共同体、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七条”、提升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约束力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不少成效。

事权下放的利好很快得到验证。官圩镇五福村连接相邻良安村有一段约2公里的机耕路,是村民生产生活和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路面仅宽2米,年久失修,雨天泥泞,群众出行十分不便,但修路事宜却因资金不足、土地征用以及村民大多数在外工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等问题拖延数年。去年,村“两委”在事权下放支持下,成功动员村民无偿出让约9亩土地,路面由2米扩建至7米,建设时间由3个月减至1个月、建设资金由原来预算的310万元缩减为165万元,村民纷纷对新路竖起大拇指。

“现在正是荔枝丰收季节,路好了,对车辆运输通行方便了很多。”五福村支书张永佳说。

由推动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官圩镇做出了探索,也有了收获。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观察,现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大洲镇

全域化谋划美丽乡村建设

两年半以前的封开大洲镇和现在的大洲镇天差地别,这是许多人的切身感受。

“以前的大洲,路又弯又陡峭,车开了半天还不到。贺江两旁很多竹子,把碧波荡漾的江面遮挡住了。”56岁的钟带云在大洲镇管理一家农家乐,这是大洲镇全域升级后发展出来的新业态,“现在大洲路开阔了,贺江敞开了,景点建起来了,就好像揭开面纱一样,美丽的自然风光展露无遗,游客越来越多了。”

这个位于肇庆市封开县西部,与广西梧州接壤的小镇,在2019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彼时,广东省提出在省际边界地区打造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封开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是其中一条,大洲镇就在这条示范带上。抓住这一机遇,大洲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大洲有1个社区、8个村委会,我们在推进建设过程中,都是全域化谋划的。”大洲镇镇长郭武锦介绍。

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大洲镇全域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镇86个自然村基本建成干净整洁村。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各自然村100%实现集中供水且入户率达100%,完成126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113公里自然村内巷道硬底化,覆盖率达到100%。

同时,大洲镇结合廊道建设,充分挖掘村庄资源禀赋、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独特内涵,整体规划,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提升乡村风貌,打造贺江碧道画廊,建成一街一景、一村一韵、一户一院的精美农村示范带。

在整体规划下,大洲镇建成两广源流博物馆、龙皇岛古码头、古道公园、湿地公园、茶文化特色街等一批集红色文化、写生、摄影为一体的网红景点。在村居提升方面,则既有带岭南祥云特色风貌立面的特色村,又有融入“五马巡城舞”“麒麟白马舞”“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修旧如旧改造的明清建筑群古村落。

这一系列建设提升带给大洲镇丰厚的回报。“贺江碧道画廊”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洲东畔村被评为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21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8万人,创造旅游收入2500万元,在全市景区排名第二,在新建景区中排名第一。

更可喜的是,在这一过程还激发了村民投身建设的热忱。

72岁的老党员董建林指着龙皇岛码头公园对面的房屋说:“那一间屋就是我家,以前门口是菜园,现在变成一条路了,还有那边的几间猪舍也捐出来了。”

带着“想让大洲人饭后有个休闲的地方走一走”的想法,董叔带头捐地、砍掉竹林,后续又与其他党员一起带动、劝说了80多名大洲村民无偿献出自家竹林地,用于示范带建设。

据介绍,大洲镇在建设新农村期间,村民理事会发挥作用,担负起建设主体职责,累计发动村民义务投工投劳1.1万多人次,拆除废弃猪牛舍、破危闲杂屋3000多间,集资捐资158万元,农户庭院、屋前屋后开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建设。

乡镇美了,那村民、居民如何致富呢?

“我们在不停思考如何把游客的增长率转化成本地农民的经济收入。”郭武锦说,目前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农家乐等留住游客;另外一个就是借助人气,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大洲镇的民宿、农家乐刚刚起步。改自民居的民宿“风水间”今年5月1日刚开张,就迎来房客爆满的现象,这说明大洲镇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还很大。

特色农业方面,大洲镇借力廊道建设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目前培育了花卉、茶叶、林下经济、特色养殖四大产业,建成杏花鸡、食用菌、兰花、单丛茶等种养示范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电商平台”等模式,带动周边贫困人口109户427人生产就业。

蓝钟镇

做好“山水文章” 打造旅游小镇

来到怀集县蓝钟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砖打造颇具特色的镇标,沿着镇标旁的硬底化道路向前,只见路两旁是苍翠的树木和美丽的田野,再向前就是以“广东省森林小镇”命名的主题公园,园内展示着蓝钟镇的四张名片,名事——岳山造林大会战,名山——岳山,名水——蓝钟温泉,名树——红椎树。

这条从镇标到公园的路是蓝钟镇实施书记项目工程所重点打造的“四个一”中的“一路”:即一条田园风貌的入口景观道路。另外三个“一”是指“一街、一带、一圩市”,一条具有蓝钟镇特色的岭南风貌街道;一条滨水活力景观带;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圩市环境。

“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现正在规划二期建设内容。”工作人员介绍,项目2019年11月成功立项,随后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于2020年9月完成前期工作。2020年10月7日正式开工,总投资2909万元。通过“拆+建+改+管”方式,拆除破旧泥砖房、乱搭乱建厂棚,建设休闲小公园,实施街道统一外立面改造、雨污分流、路网建设、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让圩镇面貌焕然一新。

“不到9个月的工期,就进入竣工验收的阶段。”蓝钟镇委书记李冠强说:“这并不容易,蓝钟镇有2.6万人,却有56个姓氏,没有一个姓氏能站出来引领,只能依靠政府去主导、带动。”

“从结果看,群众是满意的,如果晚上来河堤路,可以看到成群结队来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人们,他们还把美丽蓝钟拍成小视频发到网络上。”李冠强说。

在推进工程中,蓝钟镇成立专班解决问题出实招求实效;运用网格分工负责制,分片式区域化管理;使用“一线工作法”,与群众多沟通宣传……此外,还成立项目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乡贤、村民代表、享受国家政策的“五类”人员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退伍老兵的模范带头作用,化解了各种矛盾纠纷。

为落实长效管理机制,蓝钟镇政府还组建了专门的城监队,进一步健全圩镇门前“三包”等制度,完善村民理事会,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圩镇美丽的同时,蓝钟镇并未忘记乡村建设,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镇167个自然村全部推开“三清三拆三整治”。

在距蓝钟镇墟1公里的平安村,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带健身设施的小花园,花园旁的公厕干净卫生,下水道也由明渠改为暗渠,并全面实现雨污分流,村道整洁宽敞,村居错落有致。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