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家门口就能看到‘红海滩’!”经过三年的自然生态恢复,位于滨海新区大港油田的碱蓬草观景长廊现已呈现出水草萋萋、鸟飞鱼游,夏季满目苍翠,秋季艳丽似火的独特景观。如今,滨城从南到北的公园、湿地、河岸、海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飒爽清新,成为市民争相“亮晒”的网红打卡地,擦亮了绿色滨城“新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突出位置,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水、生态环境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其中,PM2.5从2013年的91微克/立方米降到2021年38微克/立方米,达标天数从2013年的155天增加到2021年265天,累计增加110天。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劣,蓝天碧水白云成为常态美景,城市更加生态宜居。
环境就是民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清晨,随手拍下的蓝天白云,就是让你心情转变的‘小确幸’!”多年从事新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崔静说:“身边亲朋对环境的感受是我最关注的,新区这十年来在环境上的改变,我感受最深。现如今,‘四季蓝’让滨城人如沐春风,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
谈起这些年新区空气质量的变化,崔静是有发言权的:“作为一名长年在新区生态环境建设一线的亲历者,透过数据能够真实、直观地体会到滨海新区环境空气质量长期以来发生的变化,深知如今‘四季蓝’的来之不易。坦白讲,十年前的空气质量确实不尽如人意,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经历的8天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沉沉天色和分析会商时数据波动起伏的紧张心情让人终身难忘。”
崔静的紧张心情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情绪。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随后,滨海新区编制完成了《美丽滨海建设纲要》,绘就清晰路线图。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正式出炉。同年10月,由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和绿化美化5个专项行动组成的“美丽滨海·一号工程”在滨海新区正式启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以《美丽滨海建设纲要》为依据,积极实施美丽滨海一号工程,减排治污、环境保护、环境修复均取得重要成果。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滨海新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2018—2020年)》正式出台,全面启动“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近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区共完成1788家“散乱污”企业和6.3万户散煤治理,实施320个项目清洁生产技术改造,417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全面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营运柴油货车……经过多年努力,新区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9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38微克/立方米(今年1-8月34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由42.5%提高到72.6%,优良天数由155天提升至265天。
生态兴则文明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至关重要。如今在北大港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新区持续推进北大港湿地保护,通过退出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补水机制等措施,进一步修复湿地生态。随着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现在过境候鸟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部分过境候鸟更是在此繁衍,成为“留鸟”。截至目前,北大港湿地内监测到的鸟类约有281种,包括东方白鹳、白鹤、青头潜鸭、丹顶鹤、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火烈鸟等多种珍稀鸟类。
鸟择“良水”而居。滨海新区地处海河下游,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然而,南北跨度大、水源分布不均,北部水系通畅,水质明显优于南部。2019年,随着中心桥引河泵站启动建设,被新区百姓称为“北水南调”的水系联通工程步入“快车道”。潮白河水沿着横穿海河的“输送线”,自北向南流入官港湖、大港地区。南北水系贯通,极大改善了滨海新区整体水生态环境。近年来,滨海新区共完成24个片区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88万吨/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2%,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新区通过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12条入海河流从“全部为劣”改善为2020年的“全部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水体由16.6%提升至70.4%。
“近海而亲海”是滨城访客对这座海滨城市的直观期待。为此,近年来新区持续改进,推进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修复,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力度明显加大,153公里海岸线既是新区靓丽的城市名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同时,新区持续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力度,实施增殖放流,提升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水平。通过岸线整治修复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丽海湾,真正让市民享受到亲海近海之美。
近年来,新区积极推进“871”生态工程建设,结合双城间绿色屏障建设,积极研究完善林业碳汇项目,开展蓝色海湾修复,巩固提升海洋碳汇。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高标准编制天津滨海国家海洋公园总体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实施中港池北部岸线一期工程,建设生态廊道1.9公里,实施“蓝色海湾”修复整治工程。确保到2025年实现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5%的总体目标。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零碳”“双碳”是这两年的新“热词”。滨海新区身体厉行,以“提高新能源供给、推动碳排放水平下降、发展新能源产业”为主线,大力推动“双碳”工作。近年来,新区围绕构建“1+3+4”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目前,新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462兆瓦,氢能示范产业园加快建设,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交易量已跃升至全国第二。
新区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未来城市中树立了自己的标杆。近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已逐渐成为绿色发展的新样板。中新天津生态城致力于将这里打造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多年实践开拓,目前中新生态城已建成绿建面积超过2100万平方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1.85万平方米,节能率达到90%。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将坚定不移落实“双城”发展战略,基本建成美丽“滨城”。据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新区将继续实施“环境优区”战略,打造宜居宜业的品质生活新地标,树牢“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滨城”,未来可期。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