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快讯 > 正文
积极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
2021-05-24 14:10:01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企帮村,村美民富产业兴,是2018年以来梅州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答卷的重要课题。

全市1342家民企,结对帮扶对接1783个行政村,总体帮扶位居全省前列,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主角”的大帮扶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梅州苏区特色的帮扶路径。

企村兴,村更美民更富产业更兴,是梅州步入“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课题。

俯瞰今日梅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苏区梅州城乡新貌,不变的是苏区干群同心、上下同频的发展干劲。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梅州正用心用情用功积极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让有限的民企资源发挥最大的帮扶效应,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再创“东学梅州”辉煌,奋力实现梅州苏区振兴发展步步高。

四级联动

用心建设“企”到“村”帮扶平台

“以前全家人的温饱都指望这一亩三分地,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小村庄成了景区,子女在家门口就业,每年还能收租,真是太幸福了。”说起20多年来的变化,村民叶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叶伯口中的小村庄是梅县区雁洋镇的长教村。

早在1995年,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宝丽华集团”)响应号召,以青山绿水为本,充分挖掘和发挥资源禀赋,携手长教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发建设了集茶叶种植与加工生产、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雁南飞旅游度假村,并将其成功打造为梅州目前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2012年,宝丽华集团又在该村桥溪自然村打造了桥溪古韵景区,大力发展茶叶和旅游产业。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将全村1.5万亩山林、1200多亩农田旱地租赁给宝丽华集团,村民可享租金、分红等福利,还能在家门实现就业。”长教村党总支书记叶华波说,26年间,在宝丽华集团的“造血”式帮扶下,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995年的3000元增至2020年的32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500元增至3.6万元。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乡村要振兴发展,仅靠政府还不够,更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20多年间,长教村与宝丽华集团携手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村民变工人、农民变股东”的乡村振兴新路,形成了乡村特色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长教模式”。

在村企结对帮扶课题上,梅州从未停止过探索实践。

2018年11月,梅州印发《梅州市乡村振兴“千企帮千村”行动实施方案》。随后,梅州市工商联迅速行动,成立“万企帮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万企帮万村”企村对接行动实施方案及有关配套政策文件,召开全市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工作推进会。

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梅县、梅江、兴宁、五华、蕉岭、大埔、丰顺、平远等各个县(市、区)纷纷结合实际召开动员会议,部署乡村振兴企村帮扶工作,大力发动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参照市级成立领导小组等相应工作机构,制定“万企帮万村”企村对接行动实施方案及有关配套政策文件,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由此,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局面在梅州迅速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分工合作的工作运行机制同步建立。

帮扶工作具体如何开展?梅州把握一个“新”字,以创新融合作动力。从实践来看,梅州行动快、参与广、投入大,发挥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带动作用,明确企业在帮扶过程中要着手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而不是简单的“输血”,创新融合进行村企共兴,以企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反哺企业发展,并探索一对一、多对一的企村帮扶模式。

同时,梅州全市各级工商联发挥企业“娘家人”的作用,积极组织发动企业家对接帮扶村庄,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分期分批组织企业到镇、到村对接,结对认亲,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同步发挥乡贤企业家作用,引导乡贤民企回乡兴村。

五个一批

用情形成“加”到“融”帮扶模式

远离城市的喧闹,平远县泗水镇梅畲村成了众多游客夏日的避暑游玩胜地。“目前村里光是民宿就有4家,去年入住人数1000多人,总收入超过29万元。”梅畲村民理事会会长刘育杰乐呵呵地说道。

村庄“美丽指数”、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是梅州“万企帮万村”行动重要指南。

早在开展“万企帮万村”之初,梅州便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欠缺、产业发展水平低、交通地理劣势明显等实际,瞄准公益、产业、消费、就业四项领域,积极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让民营企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17年,广东鸿艺集团有限公司响应平远县委、县政府号召,以客天下品牌建设打造梅畲田园综合体。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鸿艺集团以经营农村为理念,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同步推进梅畲田园综合体建设。

“以前村里没有产业,成了典型的‘空心村’,现在村里农业、旅游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是大家向往的‘美丽休闲乡村’。”刘育杰说,经过企村结对帮扶,村里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8000元提高到近3万元。全村常住人口400多人,超过四分之一吃上“旅游饭”。

梅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乡村所处位置不同,面临的发展难点堵点也不一,无疑是给“万企帮万村”行动增添不少困难。

在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中,梅州重点引导各企业以过硬的责任担当因时、因地、因村、因企制宜,积极探索通过产业联村、设计美村、联网带村、消费助村、就业扶村、教育兴村、捐建帮村等各种方式,着力增加村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加”到“融”的方式转变。

发展一批特色乡村产业、解决一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落实一批公益捐赠项目、盘活一批乡村闲置资源、搭建一批发展新平台,成为梅州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的重要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在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坚持精准化就业服务,与“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人岗精准匹配、实现稳定就业。如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市俊发集团、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面向帮扶村招收员工200多人,广东宇时代电子有限公司为平远县长田镇高南村及全县相关镇村解决就业200多人,加大岗前培训力度,提供劳动和社会保障,实现贫困户稳定就业增收。

脱贫攻坚5年综合考评,位居全省第5名;乡村振兴考核连续3年评为优秀档次,初步实现“3年大进展”、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翻开梅州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答卷,字里行间里不缺苏区干群上下一心的奋斗足迹,亦不缺广大民营企业的使命担当。

截至目前,梅州市累计参与帮扶的民企1342家,结对帮扶对接1783个行政村,总体帮扶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工商联系统累计参与帮扶企业1051个、结对帮扶对接1170个村,覆盖率约80%。其中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率先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都有企业结对帮扶。在产业、就业以及公益捐赠等多方面累计帮扶资金约4.72亿元,受益贫困群众约43万人。

多元合力

用功提升“帮”到“兴”帮扶成效

“2万元分红对一个村来说并不算多,但以后都有固定的收入,还能逐年增加,这对于村集体来说是一件非常利好的事情。”今年2月,拿到首笔分红的平远县东石镇茅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文英高兴地说。“现在村里正有些道路、路灯急需维护,这2万元刚好可以解决部分资金。”

按照产业共建模式,平远县22个村选择投资入股直接分红模式,15个村则选择委托华清园建设梅片基地,均能获得可观的分红收益。

“公司早就已经着手准备对产业怎么发展、怎样帮助村集体经济,包括村民怎么介入梅片树产业发展做好了准备。”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凌凤清介绍,在南药梅片产业的带动下,平远全县有394名在册贫困人口参与生产经营并实现稳定脱贫,共带动30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梅片树,户均增收2万元。

一个村是一个点,一个企业是一个点,如何把企业和乡村的点连起来,延长发展线,是梅州“万企帮万村”行动转为“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重要发力方向。

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梅州民营企业行动起来,发挥产业、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2021年梅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明确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首要工作。梅州要做稳第一产业、深化“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活起来”、现代农业“火起来”。

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梅州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推动梅州“五子登科”迈进“双区”市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可以看到的是,梅州广大民营企业正在“万企帮万村”行动基础上,持续动员组织乡贤企业家和工商资本参与融入乡村振兴。当前,梅州广大民企除为农村地区提供直接的帮扶资源外,着重将市场、技术、信息等要素与乡村的资源禀赋相结合,将村民纳入现代产业链条,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实现村企互惠发展,推动从“企帮村”向“村企共兴”转变。

“我们利用企业自身资源优势,侧重利于长远的产业扶贫方式。”广东汉光超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超说,帮扶不能搞“碎片化资助”“给钱脱贫”的帮扶方式。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将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2020年12月底召开的全国工商联十二届四次执委会议上明确,2021年全国工商联将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以此为载体,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探索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梅州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绘蓝图抓落实。

“推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品牌化、常态化、标准化、平台化,自觉参与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建设,积极投身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养老、居民服务、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扩大内需,推动改善生活品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梅州市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宁远喜表示,梅州广大民营企业将继续处理好企业发展与乡村发展的特惠与普惠、公平与效率、短期与长期等关系,力求“万企兴万村”行动出新更出彩。

■特写

红光村蝶变记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华灯璀璨,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没有像过去那样遁入漆黑的夜色中。在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下称“客都人家”)的光影映照下,小山村宛如一个“不夜城”。

73岁的村民伍万基每天晚饭后都会到景区旁的万里碧道散步,谈起近年来村子的变化,他仍然“不敢相信”。

企业帮扶,项目落户,是红光村蝶变的开始。

2018年11月,以“万企帮万村”行动为契机,梅州鼎盛翼天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红光村形成结对帮扶,投资50亿元在红光村建设“客都人家”项目,通过“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景区变社区、社区变街区、就地城镇化,实现美人文美环境、促创业促就业、乐百姓乐游客。

“红光村位于石窟河与梅江河交汇处,风景秀美,交通便利,毗邻省道224、223线和梅大高速出口,人文资源丰富,但村里缺乏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该村党总支书记廖美华说,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通过核心文旅产业建设,周边配套建设万里碧道、滨江公路、市政道路、石窟河沿线美丽乡村、学校等10个项目,串珠成链,辐射周边区域整体环境提升,带动丙雁片区资源互通、要素共享、连片发展。

文旅为媒,村企携手,盘活资源,“绿水青山”正逐渐转化为“金山银山”。

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客乡老街商业总营收超7000万元、《原乡》演艺售票营收超320万元……作为梅州文旅产业新标杆,“客都人家”自去年底开业以来,持续在当地居民的朋友圈中刷屏,成为周边地区游客的“最美打卡点”之一,为梅州绿色发展注入前所未有强劲活力的同时,对红光村的带动效应也日益凸显。

在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开了近30年士多店的温向强,是红光村蝶变的见证者和受益者。“2018年以来,每个月的营业额都在递增,从我的微信收款列表里就能看出我们这里有多热闹,每天都有新的客户。”温向强说,附近的店铺、出租房的租金都翻了番,以前闲置的空房早已被“抢”光了,不少年轻人也选择回乡创业。

正如温向强所说,“客都人家”项目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的平台,改变了村民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激活了乡村新业态,带旺了乡村经济。

数据显示,“客都人家”项目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其中帮助红光村民就地就业330多人,带动村民创业81家;村内现有餐饮店30家、农家乐5家、民宿酒店3家、房屋租赁128套。2020年,红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8万元,比帮扶前增加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比帮扶前增加8000元。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