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身体好着呢,啥毛病没有,没事儿还能打上几圈麻将,都是儿媳妇照顾得好啊!”滨海新区新北街道欧美家园社区居民陈宝蓝今年101岁,虽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却依然精神矍铄,健康快乐。老人热爱生活,起居规律、健康饮食,心态乐观。如今,老人已经四代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5日,记者来到老人家里,实地感受这位百岁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聆听长寿秘诀。
勤俭持家
走进陈宝蓝家,老人正和孙子、孙女们一起打麻将。看到有客人来家里,老人格外高兴,她不停地招手,热情地招呼客人坐到沙发上。记者注意到,老人衣着朴素,虽然耳朵有点背,但气色红润,满头的银发梳理的非常整齐,看起来同七八十岁的老人没有两样。在与大家的交谈中,老人一直面带微笑,说起话来思路清晰。
(资料图)
陈宝蓝出生于1922年,结婚后,先后生下3个儿子和2个女儿。为了养育子女,她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5个孩子拉扯大,维系着这个大家庭。陈宝蓝的小儿媳宫连荣说:“母亲年轻时,既要抚养5个子女,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婆,每当家里有好吃的,都想着先给老人和孩子,一分钱也不舍得往自己身上花。”
宫连荣告诉记者,老太太一辈子节约,好多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经常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好几年。现在日子好了,儿女、孙辈们经常给老人买新衣服,可老太太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穿一穿。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宫连荣说,自己平时和老太太住在一起,逢年过节,儿子、女儿、孙子、外孙、曾孙都会来家里看望老人,一家人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性格开朗
记者走进陈宝蓝老人的卧室,发现屋子面积不大,但家具摆放整齐,床上干净整洁,没有丝毫的凌乱。“老太太平时生活基本能自理,上下楼也不需要搀扶,晚上可以自己起夜,不用我们操心。”宫连荣告诉记者,最让子女、孙辈们欣慰的是,虽然已经百岁高龄,但老人平时吃得好、睡得香,身体硬朗,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也几乎不吃药,眼神儿、牙口依旧很好,每天过的都很开心。
“老太太每天早晨7时起床,晚上9时准时上床睡觉,一日三餐也非常有规律。”当记者问起老人的长寿秘诀时,宫连荣说,除了起居规律之外,也离不开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老太太平时生活中从不挑食,馒头、米饭、饺子、包子、面条……家里做什么饭,就吃什么。
“老太太喜欢吃鲜肉小馄饨,我隔两天就会包给她吃。在每个馄饨里,我会单独放一个虾仁。有时候老太太想吃饺子了,我也会在她的饺子里单独放虾仁。”宫连荣说。
“老太太脾气好,待人和气,从不因为琐事与人计较,也从来没有跟街坊邻居吵过架。”宫连荣说,老人健康长寿的原因,还与她的心态平和有很大关系,老人从小就教育晚辈,遇事要心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儿媳孝顺
宫连荣今年69岁,1978年,她和爱人李建伟结为夫妻。婚后的生活比较安宁,婆婆、公公身体还算硬朗,她和丈夫一起忙着地里的农活,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有滋有味。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公公突发脑血栓,她和丈夫及时把老人送到医院,并到处借钱为老人治病。但老人最终还是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公公,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和丈夫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孝心。她不分昼夜地照顾着瘫痪的公公,不嫌脏,不嫌累,端屎倒尿,嘘寒问暖。为了不让瘫痪的公公生褥疮,她每天至少要给老人翻身五六次,每隔几天,就用温开水把老人的周身擦洗一遍。
自公公去世后,她对婆婆更是悉心照顾。那时候孩子还小,婆婆年纪也大了。宫连荣和丈夫商量后,她就没有参加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都靠丈夫一个人。虽然经济紧张,宫连荣自己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却对婆婆的生活照料得无微不至。
3年前,宫连荣在家不慎摔断了肋骨,住院没有几天就坚持出院,回家养伤,因为她放心不下老太太自己在家。她每天忍痛坚持一顿三餐的为老人做饭,照顾老人生活起居,没有因为受伤耽误对老人的照顾。每每提起儿媳妇,婆婆陈宝蓝都会很自豪的说:“我这个儿媳妇比闺女还亲,我能活过100岁,都是她照顾的好啊!”
传承家风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宫连荣孝顺老人的一言一行都被家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的孙子、孙女平时总是模仿着奶奶的行为举止照顾101岁的老太太,吃饭前孩子们都会学着奶奶的样子,把老太太的碗筷摆好。
“我跟宫姨做了20多年的邻居。她一年四季都会换着花样给老人做饭菜,为老人洗衣服、擦身体、倒水喂药,从来没有嫌弃过。”提起不久前被评为天津孝老爱亲好人的宫连荣,欧美家园社区居民刘奶奶竖起了大拇指。
欧美家园社区党委书记李金航说:“宫姨不仅是她家的好媳妇,更是咱社区里的好媳妇,她给全社区的居民带了个好头,是社区里孝老爱亲的模范榜样。小区里面原先有一些家庭不和睦的,看到宫姨尊老敬老,都纷纷向她学习,现在我们小区的家风家教是越来越淳朴,关系越来越和谐。”
面对大家的夸赞,宫连荣说:“我们从小就受教育要孝敬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照顾老人是应该的。儿子、孙辈们现在也非常孝顺我们老两口,希望孩子们能将这种优良传统一直传承下去。”(今晚报记者 何欣 文并摄)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