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津云新闻讯:警笛声由远及近,一辆120救护车急速驶来,医护人员立即推来平车。“120车上吸上五、六个氧,血氧能到85。”“点位一先把氧气吸上,只有那一个点位了,我去找大夫先看一眼……”早上8点58分,一位从东丽区接来的患者被120急救车送到了天津市胸科医院急诊科。已经待命的急诊科护士张佳琪一边和120医生交接病情,一边把患者紧急推到临时吸氧点位。此时,接到任务的医生魏翼彤也赶紧跑来,给病人高流量吸氧,并抽血化验。5分钟后,患者血氧值明显上升,呼吸逐渐稳定。
从2022年12月上旬开始,市胸科医院急诊接诊数持续攀升,最高峰达到了每天700多人。虽然近一段时间情况有所缓解,但仍保持着日接诊600多人,急诊科100多名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接诊这位120患者10分钟后,各项检测指标已经得出结果,“目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血气分析也是呼吸性酸中毒的表现。二氧化碳已经达到104,这样最容易造成肺性脑病、肺性昏迷,患者意识不是特别好,符合插管上机的指征的,需要去ICU继续诊疗,帮助他排出这个二氧化碳。”经过全面评估,医生魏翼彤认为,病人目前虽没有生命危险,但仍需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
为了做到患者应收尽收,胸科医院急诊科及时优化了流程,在楼道里增加了临时吸氧点位。护士张佳琪告诉记者:“这就是后来新加的120专属点位,等屋里有空床了,我们再把病人倒进屋内进行血氧心电监护。”
另一边,医生李耀双正在紧盯着床边监测仪器上的血压、血氧和心电图数据。这位大娘新冠病毒感染后一直咳嗽不停,就在她来到医院等待拍胸部CT时,突然感觉心脏疼痛,直接被李耀双接到急诊科。
为了能够更好地救治患者,急诊科针对患者暴增的情况重新捋顺了救治流程。如今,医生们的工作已经从容很多,救治工作忙而不乱。“我们按患者疾病轻重程度分流管理,提升轻症患者接诊速度,提高重症患者诊疗质量;及时开展心肺疾病急诊救治、留院观察、转入病房等诊疗。”李耀双说。
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市胸科医院结合胸痛中心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专业特色,成立了医疗救治工作专班、组建了医疗救治院内专家组,持续做好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医疗救治。针对发热门诊和急诊就诊高峰,开展“三诊合一”统筹管理,增加医护人员支援发热门诊和急诊,通过院内专家组的巡诊和指导,全力做好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在确保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救治的同时,所有住院病区均开放收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积极拓展重症救治单元床位空间,配齐充足的医护人员梯队力量。用有速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好群众就医需求。
70岁的邵宝生是胸科医院急诊科的老主任,呼吸系统疾病老专家。看到医院急诊科病人激增后,老主任主动回到医院,一直和同事们战斗在一线。作为已经工作超过50年的“老急诊科人”,邵宝生经历过许多场“硬仗”,但当他看到医护人员每班工作超过12小时,顾不上吃喝,日行步数均超过2万步时,也红了眼眶。“我们的职工疲劳作战,带病上岗,急诊科职工全部感染新冠病毒。”邵宝生回忆,“科主任韩晓丹发着高烧在急诊坚守了整整一夜,转天早上交班时突发心脏骤停。当时,他面朝下晕倒,瞬间满脸鲜血,脸都磕烂了,大面积面部损伤。经过紧急止血、检查心电图,多学科紧急联合抢救,一次次心脏按压后,他才慢慢恢复了意识,转危为安。”
春节假期临近,这对急诊科医护人员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考验,胸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赵佳说:“大家已经做好了准备,坚守在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
(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