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滨海新区激活“红色因子” 让红色文化为美丽“滨城”赋能
2022-06-30 08:27:03 来源:津滨网 编辑:

建强“红色阵地” 、解码“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记者6月29日从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获悉,年来,新区在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管理、运用丰厚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潜心钻研挖掘红色“富矿”思路和招法,激活红色因子,让红色文化为美丽“滨城”建设赋能。

建强“红色阵地” 涵养红色文化

为了让家乡知名烈士的精神特质回归故里,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以著名“独胆英雄”陈树棠感人事迹为载体,用半年的时间策划筹建了陈树棠纪念厅,展示了陈树棠短暂耀眼的人生履历,对于家乡人民深入宣传陈树棠事迹、激活“滨城”红色因子具有重要影响力。开馆当日,陈树棠生前所在部队领导发来祝贺视频。

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将在塘沽烈士陵园内开辟陈树棠纪念林,周边种植上大片的海棠树,通过认领式种植和养护,传播家乡英烈的故事,并计划建立以‘独胆英雄’陈树棠为重点的战斗英雄雕塑群,把馆内陈列与馆外纪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据了解,年来,新区加大投入力度,通过保护利用,充分发挥了烈士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作用,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优秀红色文化。

为保护好利用好全区的烈士纪念设施,新区对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等进行了维修改造,并采取专人守护、日常巡视、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加大了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力度。同时,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通过对塘沽、汉沽、大港三处烈士陵园的389座独立墓碑进行实景图像采集,为这些烈士墓碑更换实景照片,优化悼念页面的鲜花、点烛效果,使网上祭扫氛围感不仅庄严肃穆,又能直观祭奠英烈、寄托哀思,表达缅怀之情。据统计,2022年清明前后,新区网络“云祭扫”达到24648人次,点击量为51898人次。

解码“红色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尊崇英雄,捍卫英烈尊严是人们一种最深沉的情感。一直以来,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注重抓好红色文物、红色文献史料、红色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与调查研究工作,挖掘提炼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目前,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已成功征集到了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证章的抗日英雄边振海捐赠的“荣誉钢刀”,举行了捐赠仪式,特邀边振海的孙女边婷婷现场讲述了爷爷当年的英雄壮举,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历史、珍爱和

“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像爷爷那一代人威武不屈,无数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才有了一场场战斗的胜利。作为爷爷的孙女,真心想把这种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虽然我不能上战场,但也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传递正能量。”边婷婷颇有感触地说。

为了解码“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烈属群等方式,先后征集整理了烈士家书、喜报、立功证书等红色文物十多件,这些精神宝物已成为新区红色血脉传承的永恒载体和鲜活教材。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用好红色资源,释放红色文化吸引力。如何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新区以“红色”为支点和引擎,依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目前,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共同筹建的以“褒扬英烈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的英烈故事红色宣讲团相关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中,预计今年“八一”建军节前正式成立。

据介绍,从今年年初以来,英烈故事红色宣讲团已完成宣讲内容、组织架构、筹建保障、工作步骤等全过程方案的制定,并选取了新区家乡具有典型意义的十名英烈故事,作为红色宣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和对烈属访谈,展示了“滨城”红色文化的魅力。下一步,宣讲人员将依托英烈家书、遗物等历史背景资料,充分利用对英烈后人的访谈和交流,将故事、思想和艺术融于一体,讲述凡中的感动、壮烈中的伟大,真实客观地展现家乡英烈的壮举,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

据了解,每年的烈士纪念日,新区都会举办公祭活动。清明节期间还开展烈士祭扫、烈士事迹宣讲活动。仅2021年一年,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共接待烈士家属和社会各界祭扫群众58142人次,其中塘沽烈士陵园接待超过5万人次。同时,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配合津云新媒体制作的反映津战役解放塘沽的微视频《最闪亮的坐标》和其独立制作的《像你一样》《又一年》《壮哉,树棠》《代祭》《你走在这美的光影里》《加油,老兵!》《让革命文物焕发生机》等多部微视频,分别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环球网、中国退役军人、学强国等国家或地方媒体台录用,值得一提的是,《像你一样》还参加了“你好,天津”微视频大赛,点击量高达50万,让烈士事迹家喻户晓,烈士精神深入人心。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