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套路最终“套”了谁
2021-12-22 08:52:38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

明明是有严格限制的专属流量,却在广告中称“免流量”,一旦没注意小字号的“特别提醒”,就会被额外收费;推荐免费体验某项新业务,却不说明体验过后会自动收费续订……这是近日央媒揭露的部分通信套餐乱象,很多营销中暗藏“话术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用“套路”算计,看似聪明,实则自作聪明,损害的是商业诚信,留下的是口碑上的持久内伤。比如在某款软件上购物后,弹出扫码返现或免单红包,结果一通操作,才发现这只是吸引流量的着数,红包没得到不说,还要承担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一些APP利用1分钱体验7天会员等招数,诱导用户开通会员,每月自动续费,隐藏退订功能。

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想着给消费者挖坑,最终跳不出来的很可能是自己。与其把心思放在怎么算计消费者上,不如打开格局,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多在如何提供更好服务和产品体验上下功夫,用品质增加消费黏性。有句话叫“巧诈不如拙诚”,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建设日趋成熟,拓展了交易空间,缩短了产品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是时代赋予的红利。同时,任何一次算计,都可能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扩散,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别让套路消磨掉信任,以诚立身、以诚筑信,靠信誉打造品牌,方能以心换心,赢得消费者支持和信赖。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自我约束并非谁都能做到。进一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同样是消费者所期盼的。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