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2日,东莞运动员在东京残奥会夺得3金3银的优异成绩,包括中国首枚奖牌、广东首枚金牌、第四金、第五金。
东莞运动员参加历届残奥会,均有不俗的表现。2012年伦敦残奥会,2名运动员(含1名领跑员)参赛,获1金1银,实现东莞残奥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16年里约残奥会,3名运动员(含1名领跑员)参赛,获1金2银1铜,刷新东莞残奥历史最好成绩。
此次,东莞运动员在广东代表队中表现突出,在射箭、场地自行车赛等专业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体育莞军”如何焕发新动能,发挥引领作用?从一系列“组合拳”、制造业科技赋能、创新机制探索,或可窥见东莞体育事业的未来。
精神传承
为“体育强市”注入新动力
陈敏仪和队友荣获东京残奥会射箭W1级复合弓混合团体赛冠军,这枚极具意义的广东首金,为“体育强市”东莞的运动员绽放国际舞台注入了新动力。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向东莞市人民政府发来贺信:陈敏仪与队友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残奥健儿精湛的竞技水平、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弘扬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为中国、为广东赢得了荣誉!
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也向第16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发出贺电:诚挚感谢你们对东莞市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衷心祝愿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残奥会上再创佳绩、捷报频传,为祖国和人民贏得新的更大的荣誉!
贺信、贺电不断,“体育莞军”获得了广泛的美誉。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一直支撑着东莞体育事业发展壮大,这在东莞此次参加东京残奥会的运动员身上,得到了贴切、生动的诠释。
东莞体育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东莞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也是全国著名的“举重之乡”“全国篮球城市”,可以说,“体育”一直是东莞的名片之一,这也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在东莞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在传统的品牌项目,还是在奥运会、残奥会等优势项目,东莞运动员都充满了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劲儿,这股精神一直传承下来。
在东京奥运会上,东莞篮球运动员杨舒予与队友参与女子三人篮球赛的季军争夺,奋力进取,勇攀高峰,以16比14战胜法国队获得铜牌。
东莞长安镇的李振强、李耀锋“父子兵”同战奥运,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代表团历史上首次出现。2008年,李振强代表国家参加北京奥运会马术障碍赛,成为中国第一个参加该项比赛的运动员。2017年天津全运会,李振强、李耀锋助力广东马术队夺得冠军。
“国字号”场馆频频青睐东莞。今年3月1日,在东莞石龙镇人民广场,中国举重博物馆正式动工。这个国家级博物馆的落户,既是对东莞举重事业所取得成绩的高度认可,也是东莞为中国体育打造的文化新地标,更是东莞自身体育文化、博物馆文化的极致体现,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沉淀城市底蕴。
20世纪50年代,陈镜开惊天一举,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向上的力量。据了解,从石龙走出去的运动员先后打破世界纪录21次,23人在世界举重赛上收获50个第一,在世界举坛书写了一个个传奇。
传承体育精神、弘扬体育文化,让莞邑大地沉淀了精神底蕴。作为东莞最为亮眼的城市名片之一,篮球运动展现了东莞城市新形象。
数十年来,篮球运动不断开花结果,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今年,广东宏远篮球队勇夺第11冠,成为CBA历史上第一个“十一冠王”,让广东篮球、东莞篮球再次在全国大放异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莞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这也造就了东莞浓厚的体育氛围。东莞群众关注体育竞赛,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比如,东莞多个水乡镇街获得“中国龙舟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等荣誉,东莞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龙舟竞渡与体育文化相结合,万人空巷,蔚为壮观。
又如,连续举办四届的东莞市民运动会,打造市民运动的嘉年华,单是2021年第四届活动便有超过1万名选手参赛,100多万市民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活动,共同擦亮“全民运动之城”城市品牌。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无论是市内还是市外,在任何一个赛场,“体育莞军”已成为一张闪亮的标签,参与者、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东莞人专注、团结、齐心、拼搏的实干精神,焕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强大热情与激情,凝聚和团结起全市上下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健全机制
持续提升专业化训练水平
“市残联从2009年开始设立残疾人的训练基地,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具体的场地,但是这种专业的训练模式当时已经存在了,市政府也为此批了专门的经费,保障了我们的训练。”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拥有综合体育馆1座、综合宿舍楼1座、室外射箭场1个。体育馆内,篮球场、开放式健身区、柔道训练场、25米6泳道恒温泳池、网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盲人门球场等一应俱全。该中心主要任务包括负责残疾人体育训练、竞赛和培训;负责广东省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基地部分训练项目的训练和管理;开展残疾人体育交流合作活动等。
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以“场地+人才”模式,打造专业集训基地,全方位做好运动员的保障服务。该负责人说:“市委、市政府很支持残疾人体育工作,我们这个场地内除了训练中心,还有康复医院和康复实验学校,这两家单位也间接为训练中心提供了安全保障和人才来源,我们这里就是一个综合的康复教育基地。”
目前,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共有员工12名,主要负责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和赛前赛后服务,做到24小时待命。”该负责人说。
廖岸兰是陈敏仪的队友,2015年在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开启了射箭生涯。在此之前,廖岸兰是一名自行车运动员,她说:“之前在家乡的训练生活相对艰苦,生活和训练场地之间约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在东莞,生活和训练场地是无缝对接,生活条件变得更好,生活经历也变得更加丰富。”
廖岸兰入住的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综合宿舍楼共11层,配有158间房,其中,1—2层是运动员餐厅和器材室,3—10层为运动员宿舍,11层为可容纳100人的多功能会议室。运动员宿舍都为双人间,配备独立卫生间、空调等设施。在生活方面,运动员衣、食、住、行、医疗各个方面都有保障。在补贴标准方面,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也竭尽所能为运动员谋福利。
“来到东莞,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就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播下了梦想的种子,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耕耘,等待梦想开花结果。”廖岸兰说。
当前,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正在不断完善保障、健全激励机制。经过几年努力,该中心对标“四有三化”即“有人员、有场地、有项目、有经费和年轻化、专业化或半专业化、基地化”的要求,突出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保障了全市残疾人运动员的管理、训练和竞赛工作。该中心还积极推进基地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完善《东莞市残疾人体育集训工作制度》《东莞市残疾人运动员和教练员管理制度》,对基地、训练设施设备、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管理进行全面规范,进一步提升各训练基地的专业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为了充分利用东莞现有体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残疾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与市体育中心、民办体育机构、学校、各类球馆进行合作,建立了有优势的单项竞赛项目训练基地,开展残疾人运动员训练工作。同时,依托中心优势,通过市残疾人运动会、青少年暑期集训、基层选拔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体育苗子集中进行训练。
创新探索
整合平台资源力争新突破
袁月婷是陈敏仪的室友。她在2012年参加广东省的一次残疾人运动员选拔时来到了东莞参加集训。她说:“陈敏仪取得的成绩对于射箭队队友们来说更像是集体荣誉,她是我们的榜样。”
在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袁月婷认为,要把握中心所创造的良好条件、所提供的优质服务,认真打好每一场比赛。
更好地集聚人才,为人才创造发展条件,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积极完善残疾人运动员重大比赛奖金奖励和集训补贴标准。多年来,东莞采用“一赛一请”的方式奖励参加重大体育比赛获奖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为进一步激励残疾人运动员争创佳绩,2017年,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经与市有关部门沟通,形成了长效的奖励办法,明确了各类体育比赛奖励标准,激发了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
2019年,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制定了《东莞市残疾人运动员集训补贴标准方案》,调整全市残疾人运动员集训补贴,进一步解决了运动员训练的后顾之忧。在原标准基础上,东莞对残疾人运动员提高了基础补贴,并进行类别与档次划分,按照参赛级别和获奖名次设置成绩补贴,调动了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竞赛的积极性。调整后,市队运动员集训基础补贴、成绩补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心正致力于将奖励、补贴制度化,以前成绩下来再申请奖励的模式显然不适应现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不仅可以使相关工作更加规范,也有助于以后其他工作的开展。“从2008年北京奥运开始重视残疾人体育,到现在十余年时间残疾人体育从野蛮生长逐渐走向规范化、正规化。”
东莞市残联积极巩固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优势,力争新突破,已建立成熟稳定的残疾人体育运动员选拔培养机制,完善运动员梯队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完善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射箭等市级残疾人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建设,均衡发展各残疾人体育项目。
比如,东莞市残联推动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以“基地+项目”的模式,借助全市体育资源,结合本土特色和优势项目,强化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选拔培养优秀人才,科学合理组织训练。该中心继续开展残疾人健身指导员培训班,逐步形成立足基层、面向残疾人的健身指导服务队伍,并依托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开展群众性趣味性体育活动,带动更多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融入社会生活,同时进一步营造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氛围,提升残疾人体育参与意识。
东莞市残联以点带面,推动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和公共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各类残疾人群体性体育活动,不断丰富残疾人群体的文化生活。包括:举办全市残疾人运动会,引导、激励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体育健身;以“助残日”“特奥日”“全民健身周”等节日为契机,结合本土特色,开展残疾人群体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等,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对于东莞市残疾人体育中心工作人员而言,最关键也最难的是运动员的医学功能“分级”,“分级”是健全人体育跟残疾人体育最重要的区别,除了分肢体、视力、听力类型,更需按残疾程度细分。“这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但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这就要求有更多专业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一名工作人员说。
在东莞游泳名将陈苏伟看来,东莞的体育事业要想获得更好更长足的发展,应该要抱有更为开放的心态。宏远篮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它创新的模式集聚了全国各地的篮球人才,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一次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陈苏伟说:“深度剖析宏远篮球的成功经验,让东莞的其他体育项目也能有所借鉴和尝试,面向更广泛的群体,吸纳更多的人才,方能为东莞的体育事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培养新一代优秀的运动员,以此助推东莞取得更为辉煌的成绩。”
科技赋能
助力体育竞技上新台阶
如今,技术变革对残疾人体育运动及其开展方式产生了影响,残疾人运动的技术也随着新材料和设计的改进而不断进步。
里约残奥会后,第16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田径跑跳组教练员胡正观及其团队研发了一款新的引导绳,用于在田径项目中让领跑员更好地引导残疾人运动员。他们设计的引导绳中间有一根10厘米的细绳,尽可能减少了领跑员向运动员助力的情况,让运动员成为“真正的主角”。
这款引导绳从设计到制作,都是研发团队与东莞企业合作生产出来的。胡正观说:“这根引导绳的研发花了团队将近一年的时间,技术的突破也是得益于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技术的进步,使得残疾人运动的辅助技术也变得更加专业,大量的专业装备投入到赛场上,为残疾人运动员创造条件,助力发挥最佳的水平。
今年2月25日,东莞发布2021年市政府一号文,提出聚焦“打造新动能”,推出16条政策干货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东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随着制造业进一步深化发展,高新技术发展成果所带来的红利,不仅能够助推城市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同时惠及广大残疾人。尤其是3D技术应用于义肢技术领域,推动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假肢,帮助运动员在运动中有更好的平衡感。
据业内人士介绍,3D打印义肢首先需要对残疾人的残肢、截肢部位进行扫描,把数据传回总公司进行打印制作,随后再由当地专门的矫型假肢制作师根据顾客需求进行调整和装配。为了使得小腿更加轻便,目前该企业一般是使用碳素纤维材料制作,踝关节基本上都会釆用一些储能性的设计。
“3D打印生产的义肢与以往相比更加精准高效,在穿戴上也更为方便和舒适。”一家康复器材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表示,2015年为了跟上行业的发展,配合技术的革新,同时也为了满足残障人士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公司引进了3D打印设备。
在该负责人看来,选择设厂在东莞,是看好东莞制造业实力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前景。他说:“未来为了提供更好的残疾人辅具,公司将加大在‘智能假肢’上的研究,能更深层次地助力东莞发展残疾人运动事业。”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