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利”字当头的价值取向 不合规的竞赛培训缘何屡禁不止
2021-08-19 13:37:41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披着“红色教育”的外衣,行“违规组织竞赛培训”之实;公众号标题打出“你懂的,众所周知,这个研学营‘意义非凡’”,暗示家长扫码填写竞赛表单……近日,北京多家培训机构在“双减”政策高压下暗流涌动。

面向预备小升初的学生群体,以名称不一的研学营为形式,以举办各类数学竞赛培训为目的,一些培训机构正逆势而为——增加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助长家长的教育焦虑、对冲各类政策的积极影响。既然素质教育是改革导向,并且已成社会共识,那么不合规的竞赛培训缘何屡禁不止,呈现“野火烧不尽”之势?

“利”字当头的价值取向,是培训机构铤而走险的原动力。乔装成夏令营名目的数学竞赛“迎春杯”,报名价格跳涨到6000元至6500元不等;另一数学竞赛“华数之星”青少年数学大会,其暑期报名价格更是逼至万元。短则两三天、长则六七天的时间投入,收获数以万计的报酬,利润率不可谓不大。在披上外衣、使用暗语、转入地下的手段掩饰下,一些培训机构在暗处做得“风生水起”。

从需求端来看,“名”是促使家长往培训班砸钱的直接动因。这里的“名”,一是指优异的综合成绩排名,二是指具备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在普遍采用派位规则分配初中学位的大背景下,不少家长仍抱持“投递简历对进名校有用”的信念,着迷于让孩子在各类竞赛中“拿牌争奖”。参加竞赛—争得名次—优化简历—进入名校,这一逻辑链条催生违规组织竞赛培训热潮。

此外,一些名校的违规操作无疑也助推了“竞赛热”。为了创造抢眼的中考升学率、吸引接踵而至的优质生源,部分学校往往会采用提前招生的方式“预定”学生,而重要的参考标准通常包括一本蕴含着丰富内容、罗列着优异竞赛成绩的简历。当学校“唯成绩论”的录取偏好传导给家长时,爱子心切的家长又怎能超然世外、对各类竞赛不闻不问?

问题是,培训班宣传的各类竞赛并未正式进入到官方的“白名单”中。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正规的小升初招生流程中,不被得到认可的竞赛成绩于实现“名校梦”无益。以教育部发布的《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为例,受官方认可的数学类竞赛仅有“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两项,出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考虑,其面向的参赛群体也仅为高中生。更重要的一点是,教育部门曾三令五申“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如此看,不严格遵守政策文件规定才是导致培训机构暗流涌动的根源。

真正落实“双减”政策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培训机构依法经营,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名校严格遵循招生规则,方能从源头断绝违规培训乱象。(静子)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