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寻味东莞》城市美食纪录片在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再度登陆央视。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线仅半个月,该纪录片播放量就超过64.6万。《寻味东莞》首播一年仍热度不减,带领诸多本土美食“出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食客前来“打卡”,一口一口吃出城市魅力。
自去年夏天推出后,《寻味东莞》在各网络平台总播放量超过1亿次,新浪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2.4亿次,腾讯视频评分高达9.1分,受到媒体和网友们的广泛关注、热议和好评。
这部纪录片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策划、联合稻来传媒拍摄制作,通过近20个人物故事,串联展现了130多种食材和菜式,将东莞美食还原到一日三餐、季节性食材、区域自然生态以及背后所呈现的家庭观念、城市精神,充分展现当地美食风貌,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制造世界也制造美味”的东莞,与世界分享了这座城市的味觉记忆。
以食为媒吃出城市魅力
近年来,东莞不断创新城市形象传播方式,通过更有趣和国际化的形式介绍东莞,让外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而纪录片就是其中的一个举措。
一直以来,美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受众最广、最接地气、最容易引发共鸣的题材之一。为进一步挖掘本土美食文化,讲好东莞故事,东莞市委宣传部联合曾制作过《风味人间》系列美食文化类纪录片的稻来传媒,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出《寻味东莞》。
这是一部为东莞量身打造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分为《得天独厚》《山水相逢》《欢宴流转》三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从顺应天时、依山傍海和迁徙交融,展现当地人创造美味佳肴的过程。
在第一集《得天独厚》中,讲述的是东莞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相互尊重,适时而食。“东莞常年湿热,四季没有明显变化,但谙熟天时的东莞人,不但能敏锐判断季节的流转,甚至昼夜之间的细微差异,也能精准把握。”这是《寻味东莞》对东莞人的评价。
在纪录片的第二集《山水相逢》里,更多聚焦于山地、丘陵、水乡、海洋等多样的地貌,感受他们为东莞美食带来的更丰富味道。
“在纪录片播出之后,大家对东莞的印象其实是有所改观的,之前大家都只知道东莞的制造业,但现在观众们就会突然发现,原来东莞汇聚了这么多的餐饮文化,山乡片与水乡片的餐饮文化差别竟然这么大。”东莞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王志良说道。
而在第三集《欢宴流转》中,更多展现的是传统和现代的狭路相逢,神奇融汇。时光流逝,从农业大县到“制造名城”,在东莞的大街小巷里,还能窥见祖先留下的点点足迹,新与旧的交织,造就了万千风味。
美食,展现的是“制造名城”的烟火气,激活了人们对平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城市印象,跨越文化壁垒,用朴素的纪实场景、日常对白展示东莞高速发展背后的软实力支撑,为观众解锁千万级人口城市的美食秘密,彰显独特的人文魅力,“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走心展现城市烟火气
透过镜头,《寻味东莞》展示了“制造名城”背后不为人所熟知的饮食习惯与烟火故事,但打动人心的依然是片中所呈现的美食与人的联结。
在第一集,开篇讲的就是远近闻名的“罗叔牌”荔枝。罗叔,本名罗卫国,是拥有四十多年经验的荔枝种植能手。得益于去年夏天《寻味东莞》的播出,罗叔家的荔枝在这个夏天更加畅销,谈起荔枝的销售,他兴奋地说:“卖到哪里都有,山东、北京、上海、深圳,全国各地都有……”
受疫情影响,今年果园显得有些冷清,来采摘荔枝的人少了,但罗叔说,“虽然来果园的人少了,但是荔枝都通过快递寄出去了。”运输技术的进步,使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体会到“才下枝头,就到舌尖”的新鲜荔枝,像罗叔这样的荔农再也不愁销路。
中午时分,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中山路的中山餐馆渐渐热闹了起来,店面地方不大,但人气很旺,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老板凌建成正在店里忙碌着。点单后稍等片刻,一碗汁浓肉香的烧鹅濑粉便闪亮登场。
这碗烧鹅濑粉承载着不少老莞城长大的孩子的回忆。《寻味东莞》第三集便选择了这家老字号的烧鹅濑粉。“《寻味东莞》播出后,客流量明显地翻番,不少食客从广州、深圳专程开车来吃,几乎忙不过来了!”凌建成说。
“早在解放前我爷爷凌伟根已经在大西路上开了伟记面馆,后来在1985年我爸爸凌耀权开了这间中山餐馆,我就开始一直跟着做。”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一碗烧鹅濑粉,背后体现的是凌建成的匠心精神,也是他对“烧鹅濑粉”这张东莞美食名片的坚守与传承,他说:“我们做了几十年了,希望能保持传承最佳品质,不丢东莞老字号的脸,我也希望这种正宗的味道能发扬光大,让更多五湖四海的朋友能品尝到。”
近年来,凌建成和亲戚朋友们在东莞市长安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强调,“是直营,不是加盟,就是为了保证品质。”他表示,他们还研究了真空包装技艺,希望锁住美味,让全国各地的食客都能品尝到东莞烧鹅濑粉。
独特莞味留住“吃货”的胃
“今年东莞餐饮业总体情况向好,比去年同期好很多。”王志良说,“去年《寻味东莞》的播出让大家对东莞的蟹、鹅、腊肠这几样美食的关注度都大大提高了,对东莞美食的‘走出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日常化影像叙事、高质量制作的关于地方饮食文化的美食纪录片,得到了观众的“恩宠”与二次传播,不少观众也会到店中“打卡同款”。
“民以食为天,东莞人喜欢吃,经常到各个镇街去寻觅美食。”石龙镇餐饮行业协会会长、东莞市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翡翠宫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静筠坦言,“播出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客人来的时候会更关注《寻味东莞》里所展示的美食,每次来餐厅吃饭的客人更多地都会讨论到这个话题。”在《寻味东莞》第二集中,承载着石龙几代人回忆的咸姜水,拍摄地就选在了翡翠宫。虽然在片中并没有提到餐厅的名字,但来觅食尝鲜的食客络绎不绝。
“很下饭!”“好想吃!”“有兴趣拍第二部吗?东莞还有很多美食!”……在哔哩哔哩平台上,不少网友评论道。《寻味东莞》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线短短5天,播放量就超过37万,不少年轻的网友前来“打卡”这部美食纪录片,通过美食认识东莞,一口一口吃出城市魅力。
观众的热烈反响反映了其对东莞饮食文化日益增加的认同感,人与美食形成的深层连接,被重塑后的味觉记忆唤醒家园意识,并进一步反哺美食消费经济发展。纪录片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餐饮、零售、酒店等社会消费复苏,食物不再仅仅用于果腹,其带来的餐饮消费也成为拉动城市消费力的一大动力,反映了东莞的消费潜力与活力。
7月30日,东莞市委十四届十四次全会上通报了东莞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地区生产总值达5000.11亿元,同比增长12.0%,市场主体总量达139.6万户,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与此同时,《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东莞15—59岁人口为852.11万人,占81.41%,居全省第一,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属于典型的“年轻城市”。
强劲的GDP与庞大的人才群体紧密相连,东莞靠什么把人才留住?答案便藏在这座城市大街小巷的烟火气中。
家住南城的戴女士来到东莞已经三年了,来自湖南的她一开始并不适应广东的清淡饮食,但后来她发现在东莞也能吃到很多好吃的湘菜,时常能在异乡吃到地道的家乡味。“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爱上了粤菜,渐渐地养成一个‘广东胃’。东莞地方不大,却藏着许多地道的小店,因为吃不尽的美食,我把东莞当成了第二个家乡。”(陈琬莹)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