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广州推进“三旧”改造组合实施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点
2021-07-23 14:10:09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盛夏7月,从太古仓到洲头咀公园,开阔的江岸线尽收眼底,岸边绿树成行一种清凉感扑面而来。连日来,工人们正在环岛路加紧铺设塑胶慢行道。不久,这里将成为沿江慢跑的绝佳路线。一头是旧仓库变身的繁华商街,另一头连着绿荫浓浓的城市小公园,在这条不到2公里的路上,城市更新扩展了公共活动空间,也为滨江夜经济搭建了平台。

从对工业遗址太古仓的单独改造,到整合片区旧厂、旧城资源实施组合改造。如今,太古仓—大阪仓—西岸仓遗址周边,已形成居住、办公、休闲功能集聚的城市有机网络,点面结合带动片区活力显著提升。

2019年,广州市将“三旧”改造升级为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三旧”改造、“三园”转型、“三乱”整治),以城市更新成片连片改造为实施路径,鼓励开发主体统筹片区策划方案,系统性、规模化推进城市更新,为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迈出了关键一步。

近两年来,围绕城市有机更新的新发展理念,广州市涌现出如太古仓、聚龙湾、环市东、南洋电器厂等多个连片改造的重要实践。自2019年以来,全市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7亿元,盘活存量用地85平方公里。

连片混合改造,功能有机组合

站在环岛路江边,开阔的视野让人可以放眼欣赏一江两岸的靓丽景观。对岸,荔湾区聚龙湾启动区清晰可见,几株百年老榕树垂立江岸,这是广州首个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打造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也是全市混合改造的标杆项目。

走进碧水悠悠的大冲口涌,两岸枝桠低垂,呈现在眼前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岭南水乡画面。再向前走,便是兴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的聚龙古村,时光雕刻在青砖大屋上,满是岁月的痕迹。形态多样是聚龙湾片区的一大特色,除百年古村外,这里还有30余处历史建筑、多个市属国有旧厂、自然村落,以及5公里自然水系……

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互交织融合在聚龙湾里。未来,这里将打造为文商旅创居有机融合的“广州城市西客厅”,以古村落活化、工业遗址再利用、文化景观和滨江水岸营造等方式,激活片区综合功能,实现城市混合改造有机更新。

荔湾区白鹅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聚龙湾项目采取成片连片改造,同时涉及旧村、旧厂、旧城等形态,非常考验市场主体的综合开发和运营能力。”然而,上述负责人也同时表示,聚龙湾是中心城区难得的资源,片区同时拥有文化、生态、工业等多重元素,有助于打造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城市客厅。

目前,聚龙湾起步区已规划打造沿江碧道及亲水平台,江边,岭南集团的老粮仓冲口仓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将打造白鹅潭城市展厅,实现对旧厂房的活化利用。

地处中心城区的旧城改造常常会受到空间制约,进而对改造方式要求较为严格,以“留、改、拆”相结合的混合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兼顾旧城肌理保护并实现城市再开发。

2021年4月,越秀区南洋电器厂项目动工,这是广州市首个混合改造项目,以全面改造和微改造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规划旧厂、旧城,探索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混合改造经验。

“南洋电器厂及周边混合改造以产业退二进三,人居环境提升,文保建筑活化和社区环境整治为目标,将该片区打造为活力社区的样板。”项目规划方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林太志介绍,从前,广州市“三旧”改造彼此分开执行,适用的政策也是相对独立的,如今,混合改造在“三旧”政策基础上打通了执行层面的关联性,为项目落地铺平了道路。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计划资金处处长唐仪兴表示,过去,旧城混合改造存在政策依据不足、实施路径不清晰、成本与收益难以测算等问题。自2020年,广州市推出城市更新“1+1+N”政策体系以来,《广州市城市更新“混合改造”项目实施操作指引》《旧城混合改造项目成本核算指引》等一批文件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搭建了完整的广州旧城混合改造政策体系。

活化历史遗迹,烘托片区特色

前后酝酿了一年有余,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成为推动广州旧城混合改造的“加速器”,南洋电器厂及周边、聚龙湾片区、港湾一二村、鱼珠木材市场……一批试点改造项目随之先后启动。

在聚龙湾,白鹅潭城市展厅利用冲口仓的旧厂资源和江岸、河涌景观,将红砖厂房与现代化钢筋结构“混搭”,完整保留了工业遗址的整体架构。同时,通过在内部重新划分“厂区”布局,将改建沉浸式体验厅、巨幕展示厅、多功能会议室等现代化功能性空间,并在展厅附近的滨水地带增设了休憩空间,咖啡水吧等公共服务设施。

为了留住芳村昔日的“工业荣光”,聚龙湾片区还将成片活化利用渣甸仓、杏村仓、广柴地块、花城玻璃厂地块等工业旧址,让“工业风”在时尚街区掀起一片新活力。白鹅潭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广州柴油机厂旧厂房保存完整,风格亦具代表性,规划将对厂房进行保护性开发,引入高端时尚品牌入驻,打造文化创意园区。“只有通过活化才能将这些老机器、老厂房保护起来,不能眼看着它们淹没在荒草中。”上述负责人说。

不同于“三旧”改造按项目类别分开推进,当前,广州市积极推动城市更新成片连片组合实施,不同片区间往往风格迥异、特色鲜明,在操作层面上,也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及运营。“成片连片给了项目更多可行性、可能性,通过项目间的不同组合,令片区整体规划更具特色。”林太志说,特别对于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融合传统与现代,可以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建设,让城市更具辨识度。

2020年,在广州市城市更新“1+1+N”政策体系下,《广州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工作指引》作为配套文件发布(下称《工作指引》),《工作指引》指出,城市更新应注重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重点修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域,同时注重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经济、社会等价值。

在南洋电器厂及周边改造项目中,血泪洒黄华碑和普济院旧址将进行原址保护,此外,普济院旧址还将实施低影响开发,结合文化遗产历史功能与现实功能,在保留原建筑结构基础上改造成创意书店、文化茶室等都市公共服务空间。

在千年商都广州,涉及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屡见不鲜。番禺区罗边村旧改项目依托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旧岭南融合区。

星河华南更新集团罗边村项目负责人介绍,规划的罗边村改造将形成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生活共生共鸣的效果,使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同时,在庙宇原址保护的基础上,在北侧形成历史文化商街,拓展片区文旅价值。目前,罗边村规划复建安置区及集体物业以余荫山房为核心,周边建筑均保持了低容积率的建设格局。

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市住建局前期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成片连片改造将发挥历史文化价值对周边环境的辐射力,形成对项目的整体带动作用,并促进形成区域特色。前不久,《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询意见,《征求意见稿》将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利用列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必要性的第一条,从法规层面规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程序。

产业释放活力,城市有机生长

从地图上看广州,老城区旧城面积多达20平方公里。近年来,通过老旧小区微改造等方式,广州老城区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然而,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空间不足、社区活力衰退、片区吸引力下降等问题依然存在。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成片连片系统规划,永庆坊、北京路、沙面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以文商旅融合为特征,为中心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仅仅依靠文旅资源还远远不够,以产兴城仍然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路径。

正如太古仓的厂房活化带火了环岛路的沿江夜经济,尘封在岁月中的老仓库以新的风采吸引着年轻人争相打卡。为了让太古仓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如今,该片区规划了以周边三大仓库为主体的连片文化休闲消费圈。

面对着太古仓,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139库区经历了一场微改造,老库房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增添了新功能:电影院、餐厅、培训机构、运动健身区等纷纷入驻,夜间,缤纷的霓虹为老厂区勾勒出新的光彩,成为与太古仓业态互补的片区消费新热点。139库区运营方——中国船舶工业物资华南有限公司招商运营经理邵睿韬介绍,目前,该项目每年接待消费人次达180万,与太古仓及周边形成了相互引流的良性消费圈。

在太古仓及其周边改造项目中,产业、商业、居住、生态共生共融协调发展成效卓著。唐仪兴表示,从“三旧”项目独立改造发展到成片连片规划,才能与广州市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相辅相成。“这是城市更新的总体趋势,只有形成成片连片,才可能在同一项目中统筹九项重点工作内容,有助于系统解决城市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唐仪兴说。

事实上,在以滨水活力带为轴的珠江后航道上,经历了城市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后,更大的城市更新示范片区正在加速形成。

未来,身处后航道的聚龙湾片区将打造为产城融合新高地,引入数字化应用中心、数字化供应链行业、工业互联网等业态,建设科创总部经济区、历史人文活力区、水秀花香美丽区。据悉,为使该片区留下生活气息,规划设计方在居住区内保持了较低容积率的建设布局,并以河涌改造为抓手,设计高品质文化水岸,绽放宜居宜业的城市魅力。“聚龙湾不是一片黑压压的写字楼,这里还应该有活泼的生活场景,这些需要在空间布局上着眼长远,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作出一些短期的利益让步。”白鹅潭管委会负责人说。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世福看来,城市更新趋向成片连片规划的好处在于,可以将更新目标较系统地设定到相当规模的空间上,有利于统筹布置市政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因此也更能容纳开发强度较高的更新项目。然而,他也表示,如成片改造仅有规模趋势,仍缺乏更广泛的与周边相邻社区的相互协调,就很难定义为系统组织的有机更新。(郎慧)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