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深圳密集调整户籍和人才政策。
5月底,深圳市人社局宣布,对2021年9月1日及之后新引进人才不再受理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对2021年9月1日及之后新引进入户并在深圳全职工作的35岁以下的博士另行制定生活补贴政策。这或意味着,未来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落户深圳,将不再享受15000元和25000元的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
此前几天,深圳还发布《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和《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拟将人才落户的学历底线要求由大专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基本年限由5年调整至10年,老人随迁将子女入深户时间要求由8年调整为15年等,也引发广泛关注。
更早前揭晓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似乎已提前显示征兆。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这与此前深圳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全市人口发展预期目标为1480万”相比,已大大超出当初的预期。
一直以来,深圳都以包容开放著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说法也是深入人心。在全国各地加速“抢人”大战的背景下,落户政策一向宽松的深圳却为何反向操作?这背后有着深圳基于自身发展的现实考量,也暗藏着深圳对于新一轮城市人才卡位战的提前布局。
增量人口与存量资源之间的矛盾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当代中国最大的也是最为典型的“移民城市”。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人口的飞速增长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回顾深圳早期发展历史,人口涌入带来了人口红利,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1979年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数量从31.41万增加到1756万人,40年间增长约55倍。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到2020年的2.77万亿元,GDP足足涨了14000倍。
但另一方面,紧张的城市空间和有限的自然资源等因素又限制了深圳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潜力,成为影响深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前,深圳市发改委在答复市人大代表关于放宽相关落户政策的建议时坦言,如实施代表建议的敞口式政策,深圳作为千万量级人口规模的超大城市,可以预见深圳户籍人口增长将面临失控局面,最终造成人口剧增,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同时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导致与实现民生幸福城市背道而驰的后果。
目前,深圳市所面临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资源总量的短缺,也体现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方面的矛盾上。
数据显示,2020年末深圳常住人口已达1756万人。从2010年到2020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数增加了714万人,相当于广东全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三分之一。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在分析为何深圳再次收紧落户政策时指出:一来由于人口普查数据大大超出坊间对深圳人口的认知,使深圳在本就有限的人口承载力面前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二来是对房价领涨全国作出的反应;三来则是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下,更需要匹配相适应的人口结构。
他特别提到,人口大幅增长使深圳人均GDP由2019年20.04万元骤降至2020年15.76万元——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深圳这一指标也从2019年的第一位下降至第五位,位居无锡、北京、南京和苏州之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梅表示,深圳已是国内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调整人口政策也是希望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公共服务配置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有序,“应该看到深圳的特殊性,它面积仅2000平方公里,有限的土地空间使公共服务供给受限。”
动态调整的户籍人才政策
在增量人口和存量资源之间形成的矛盾与张力,一直是深圳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与之相对应,深圳一直以来都在动态调整户籍人才政策,时而宽松、时而收紧。
早在2005年,步入“十五”收官之年,面临增加的人口数据,深圳就曾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当时,深圳暂住人口远超过“十五”计划制定的人口规划目标480万,为此深圳针对性成立深圳市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为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根据当时的政策,深圳提出严控政策性入户,如夫妻分居、老人或未成年人随迁等;同时,为控制非户籍中小学生总规模过快增长,为暂住人口子女入学增加了父母加入深圳社保体系的规定。
从结果来看,限制措施效果明显。数据显示,2005年起,深圳常住人口增速开始下降,到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速达历史最低,不到1%。
到了2015年以后,伴随坊间对“深圳人口吸引力有所减弱”的质疑声,深圳更进一步以真金白银鼓励人才落户。
随着2015年《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深圳大幅提升对本科、硕士、博士的补贴标准。当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从前一年的15万大幅增长至60万,推动深圳常住人口突破1100万大关。
同时,深圳率先给落户大学生发放补贴,并将人才直接核准落户的门槛降至大专学历,这一套“组合拳”曾拉开了全国重点城市的“抢人”大幕,引起了诸多城市跟随效仿。
此后,深圳步入人口高速增长期。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超700万,与统计公报中披露的深圳2019年人口数据相比,多出400万。在此关键节点上,深圳再次踩下“急刹车”。
6月11日,深圳城市发展史上第四轮城市总规《深圳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揭开面纱。其中提到,基于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实状况,综合考虑城市宜居水平,按照190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按照2300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行政管理、医疗等公共服务和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
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900万,这意味着深圳离规划人口的“上限”也就只剩下不到150万的“配额”。这也预示着,深圳未来或将长期执行较为严格的户籍人口政策。
将人口红利进阶为人才红利
随着户籍人口政策逐步收紧以及取消本科生、研究生落户租房生活补贴,一些舆论认为深圳的人才吸引力会因此而下降。
在深圳的相关人才制度设计中,这些举措被认为并不会削弱深圳的人才吸引力。
深圳早期的发展主要是加工贸易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现在及未来的方向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必然更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吸引更多的知识、智能型人才。换言之,深圳要将人口红利逐步转化为人才红利。
在深圳相关政策制定者看来,一系列政策操作是根据近年来深圳市人口发展形势,结合了现行入户政策实施以来的有关情况,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实际需要。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熊义刚表示,适度合理调高落户门槛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门槛虽然提升了,但相比其他一线城市,深圳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
目前,深圳正以着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目标,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性优化升级,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构建一流人才生态,着力打造全球智汇深圳样本。
此轮人才政策“组合拳”将树立全球引才导向,着力推动世界一流人才加快集聚。比如,建立健全科技关键技术项目悬赏制,吸引全球人才“揭榜挂帅”;建立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制度;依托重大载体平台整建制、团队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支持校企联合建立实验室,靶向引进全球高精尖缺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签证政策,为更多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办理人才签证,提升其来深投资创业、讲学交流、经贸活动等方面出入境便利;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等。
纵观国内外一流城市发展史,城市人才引进通常有三个阶段:政策引人、环境引人和文化引人。
运用政策手段,建立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事业和福利待遇,吸引人才加盟,这是人才引进的初级阶段,深圳此前也用过此类方法。这种直接砸钱引人的做法被很多城市学习效仿,呈现出以政策比拼甚至财力比拼吸引人才的状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圳的人才引进已迈入中级阶段,持续打造有利于人才汇集、成长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以城市整体环境促进人才流入,让人才在这里生活得开心,有事业成就感,这成为这个阶段引才的主要特征。
按照深圳的设想,未来5年,深圳将吸引100万名以上各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聚焦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吸引集聚100名左右杰出人才、100个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万名以上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