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未来两年内传统硅料的供给偏紧,产业链再掀涨价潮
2021-06-10 14:04:08 来源:华夏时报 编辑:

近期,硅料价格“躁动不安”。据硅业分会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2日,单晶硅成交均价冲至21万元/吨,疯涨的价格向产业链下游传导,使得多家光伏企业频繁调价。

在此背景下,多家机构调研指出,在行业高需求的情况下,未来两年内传统硅料的供给偏紧,但预测后期硅料价格上行步伐有望放缓。

需求助推硅料价格攀升

6月2日,硅业分会发布一则统计数据,内容显示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0.6-22.1万元/吨,成交均价为21.19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4.54%;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0.4-21.9万元/吨,成交均价为20.89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4.97%。

不仅如此,多晶硅价格也在涨至180元/千克后持续上行,据SMM统计,截至6月4日,国内多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12-222元/千克,成交均价为217元/千克;国内多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10-220元/千克,成交均价为215元/千克;国内多晶菜花料价格区间在207-217元/千克,成交均价为212元/千克.

参照招商证券研究内容,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上行,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片价格指数均上行。截至5月31日,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较上一周上涨5.75%至47.78,多晶硅价格指数较上一周涨10.66%至128.48。具体来看,硅片价格指数较上一周上涨5.49%至46.67,电池片价格指数较上一周上涨5.45%至23.78,组件价格指数较上周上涨1.61%至36.55。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硅料多次涨价,业内主要认为硅片环节对硅料需求太过‘旺盛’,电池片环节表现亦是如此。”据东方财富网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多晶硅总产能约57万吨,而下游硅片整体产能跃升至300GW,对应多晶硅需求78万吨。供需不平衡之下,硅料价格就被需求方逐步推高。

产业链再掀涨价潮

事实上,硅料价格不断攀升对于产业链的影响十分显著,《华夏时报》记者发现,近期部分光伏企业也再次调价。

隆基股份5月以来报价不断上调,5月25日最新报价中,G1方单晶和M6硅片报价分别为4.79元/片、4.89元/片,相较5月14日报价均上涨0.4元/片,M10硅片报价为5.87元/片,相较5月14日涨0.48元。

通过中环股份5月31日最新价格公示来看,G12、M6、G1的170μm、165μm、160μm三种厚度价格均出现上涨。其中,G12三种厚度报价较5月20日均涨0.45,均突破8元/片;M6三种厚度较5月20日均涨0.28元,报价均超5元/片;G1三种厚度报价较5月20日涨0.33元。

此外,通威股份5月21日定价也有小幅上涨,据公告显示,多晶电池金刚线157定价较5月11日涨0.03元,报价0.86元/瓦;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58.75定价1.10元/瓦,涨0.08元;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66、210定价均为1.08元/瓦,均涨0.09元。

而对于行业硅料居高不下的价格,通威股份董事主席刘汉元近期也表示,“近期硅料涨价是正常周期表现,是市场规律的反应,需要大家客观看待这个现实,望行业用理性的方式去面对和评价。”

行业需求增大,供应端承压

对于硅料价格近期的高幅度拉升,行业专家及机构均表示需求增大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东方财富网数据宝分析认为,现阶段硅料厂家装置检修偏多,市场供不应求矛盾加剧。受硅料紧缺影响价格高涨,成本端压力进一步传导至下游电池和组件。但目前下游采购持续缩水,海外订单已有部分取消或延迟。需求端压力增大,将一定程度压制硅料价格上行步伐,后期涨势或放缓。

硅业分会具体分析指出,根据各多晶硅企业生产运行计划,6月份有三家万吨级硅料企业被迫计划检修,预计6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将进一步减少,降幅在3%左右。而同期硅片在相对较高的价格和利润支撑下,不会因为原材料价格较高而放弃采购,故难以通过减产降需求达到调整市场的目标。目前整个产业链压力主要集中在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由下至上传导,直到电池片环节无法接受硅片涨价而放弃采购,硅片价格受需求收缩影响而止涨或者走势开始调整,多晶硅环节供需才会通过传导逐步呈现新的平衡。

浙商证券指出,硅料供需失衡、价格高是目前光伏行业一大痛点。目前多晶硅致密料均价已上涨至200元/千克,2020年12月至今累计涨幅超140%,大幅挤压下游各环节盈利空间。碳中和背景下,下游光伏装机未来十年大幅增长,2021年硅片产能规划超300GW,而2021年全球硅料仅能满足180-190GW硅片需求,硅料缺口大。传统硅料扩产周期长,预计2022年供给仍较紧张。

此外,对于未来硅料行业的发展,浙商证券还提醒到,在目前硅料价格高涨,行业企业接连涨价的背景之下,需要防范光伏产品或技术快速迭代和产能扩张竞争格局恶化的风险。(苗诗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