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20万人,这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刚刚公布的汕头常住人口数。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39.10万人相比,十年间汕头共增加11.10万人,增长2.06%。普查结果显示,十年来,汕头人口发展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中心城区人口占比提升,人口性别结构趋于均衡,劳动力人口规模依然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人口素质明显提升。
普查公报中有关人口规模、结构、素质等方面的数据,不仅揭示出汕头市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彰显了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优化的进程,为汕头市制定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口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关分析指出,汕头人口年龄结构呈“两升一降”,少儿人口和老龄人口占比上升,劳动力人口占比降低。劳动力年龄人口虽然有所下降,但劳动力资源依旧丰富,劳动力人口规模依然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表示,汕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和人才观,博士硕士是人才,能工巧匠也是人才;其次,全社会各领域都应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为各类人才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再次,应增加对大专以上教育的投入,扩大招生规模,优化专业设置;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更大力度地推进汕头产业转型,当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动力和主引擎时,就会有更多的大学生被吸引到汕头就业。
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凸显吸引力增强
人口总量,历来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从总量看,十年来汕头市人口数量从539.10万人上升至550.20万人,在全省位列第九位。但从数据也可看出,十年来,汕头市人口增量及增长率,均位列全省第13位。“十年间增加11万人,平均每年仅增长0.20%,这个数据说明汕头人口的增长极为缓慢。”陈鸿宇直言。
单凭人口增量少,是否得出汕头“活力”不足的推论呢?对此,陈鸿宇认为,必须将汕头的人口变化数据在全省作横向比较。从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的变化看,由于珠三角核心地带的人口增量和增速大幅度高于非珠三角地区,汕头总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5.17%下降到2020年的4.37%,下降了0.8%;同期湛江市下降了1.16%,茂名市下降了1.68%,揭阳市下降了1.20%。
“不可否认,珠三角对人口的虹吸效应非常显著,但非珠三角的‘被虹吸’程度还是有差异的。”陈鸿宇说,相比起大多数粤东、粤西沿海和北部山区城市人口负增长的情况,汕头人口一方面被珠三角虹吸,另一方面又在吸引国内、省内的人口流入,流入的数量还略高于被虹吸的数量,说明汕头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活力的,“引得来人,留得住人”。
陈鸿宇指出,十年间,揭阳市与潮州市人口总量分别减少了近30万人和10万余人,汕头市与揭阳市在人口总量上的差距由2010年的48.6万人,缩小到2020年的27.6万人。这个趋势说明了汕头在粤东区域的吸引力逐渐增大,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凸显。
男性人口流出较多导致人口性别比偏低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可以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变化状况。“目前珠三角核心区常住人口性别比很高,普遍在110以上,东莞甚至高达130,说明珠三角的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男性人口流入。”陈鸿宇分析称。
陈鸿宇指出,全国的人口性别比105.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广东的人口性别比则由2010年的109.00上升到113.0。汕头市的常住人口性别比从2010年的100.81微升为101.85,比全国和广东省分别低3.22和11.23,名列全省倒数第二,仅高于梅州的101.65。
这一状况表明汕头市目前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还不足于留住更多的男性人口,同时也不排除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加深公共资源配置压力
2020年汕头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2.60万人,占22.28%;15-59岁人口为342.24万人,占62.20%;60岁及以上人口为85.36万人,占15.52%;65岁以上人口为58.71万人,占10.67%。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0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4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3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汕头市人口年龄结构呈“两升一降”,少儿人口和老龄人口占比上升,劳动力人口占比降低。
15-59岁人口被视为劳动年龄人口。陈鸿宇分析道,全省15-59岁人口比重在70%以上的市有5个,全部聚集在珠三角核心区,说明这一核心地带的人口年龄结构非常“年轻”,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汕头和惠州、韶关、阳江、肇庆、潮州、清远等7市一起,共同处于劳动年龄比重在60%—70%的区间,这类城市原来的城市化步伐起步较早,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民营经济发展比较活跃,就业、创业、居住环境较好。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的老龄化标准,汕头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尽管汕头60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于珠三角地区各市,但却明显低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其它各市。
陈鸿宇认为,这一数据说明汕头已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的压力,要加大对老龄人口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但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认真研究如何老龄人口的各类需求,将其转化为拉动“银发产业”的动力;要努力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建立广覆盖的老年人劳动介绍机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增加教育投入全方位提高人口素质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积极的因素。受教育年限及高学历人群的数量,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受教育方面,2020年全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为1.5万人,21个市中仅有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4个市属于第一层次,超过了全省平均数。陈鸿宇称,珠三角城市经济发达,基础教育质量高,外来大学生人数多。韶关、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属于第二层次,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介于1万—1.5万人之间。第二层次这些地区大学教育比较薄弱,吸引的外来人口学历不太高,主要是从事一线劳动的人口。
第三层次是指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低于1万人的,共有12个城市。汕头市每10万人仅有8255名大学生,处于中等偏下的区间,在全省位列第16位,仅高于茂名(8074人)、潮州(7669人)、云浮(6871人)、汕尾(5199人)和揭阳(4418人)。为何汕头大学生数量少?对此,陈鸿宇分析道,一是汕头及粤东大专以上的教育历来发展不充分,数量少、规模小。二来虽然汕头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并不少,但许多毕业后选择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安家就业,汕头本地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三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汕头产业发展方向差异度较大。
在受教育的数据中,陈鸿宇还留意到,十年来全省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55年提高至10.38年,汕头则是从8.75年提高至9.30年,排在全省第18位。
“虽然受教育年限上升了,但进步太慢,每年仅上升0.55年。”他指出,广东省“十四五”规划要求至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76年,这是约束性指标。汕头要在未来5年内将受教育年限提高2.46年,压力不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中、高职教育,全力以赴才能确保完成“十四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这既是广东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为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人口。”
中心城区面临人才竞争压力大
看人口增长数据,不仅要看绝对数量和百分比,还应关注结构上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汕头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不仅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口到汕头置业,也促进辖区内人口快速流动。
数据显示,2020年汕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89.02万人,占70.7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1.19万人,占29.30%。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0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8.7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24个百分点。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36.29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64.52%。流动人口为61.35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6.51万人,增长11.86%。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入人口为41.54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9.81万人。
以上数据显示出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汕头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汕头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稳步提升,将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分区域看,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中心城区人口(金平区、龙湖区和濠江区)为167.72万人,占30.48%;非中心城区人口(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和南澳县)为382.48万人,占69.5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中心城区人口增加6.29万人,所占比重上升0.54个百分点。
对此,陈鸿宇称,汕头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全省基本持平,领先于粤东、粤西、粤北和部分珠三角城市,但十年间仅提升了2.24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十年来惠州、湛江、茂名的城镇化率分别提升了10.96个、8.78个和8.50个百分点,这固然有原来的城镇化率已经逼近“诺瑟姆”曲线的拐点,增速会逐渐趋缓的因素;但也与中心城区扩展不快、人口集聚能力偏弱有关。“因此,汕头中心城区还是要进一步降低入城‘门槛’,大力扩大人口规模,拉开城区框架,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人居等公共服务,让汕头市真正成为内秀外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陈鸿宇说。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