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梅州市1-4月进出口总额33.5亿元,增速超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2021-05-19 09:39:35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33.5亿元,增长33.9%!

这是2021年梅州市交出的最新一份外贸“成绩单”。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梅州外贸经历了从大幅下滑,到平稳复苏,再到呈现全面反弹的发展态势。广大企业韧性与活力深刻显现,稳外贸政策效应逐步释放。

今年,梅州继续深入落实“六稳”“六保”部署,商务、税务、海关等部门强化服务理念,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积极化解外贸增长的各种不利因素,主动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帮助企业稳住“盘子”,落实相关配套和扶持政策。

不绝于耳的机器轰鸣声中,梅州顶住疫情冲击等重重压力,逆势绘出一条外贸“上扬曲线”。

疫情后快速“自我修复”

在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玉陶瓷”)的烧制车间,一辆辆小车上装满了素色上釉的杯碗等瓷器胚,它们在轨道上排队,等待进入山洞隧道一般的隧道窑。

虽然偏居“山中山”梅州大埔的一角,但吉玉陶瓷在国际上却小有名气。在时尚文化策源地、法国巴黎老佛爷百货奢侈品(GaleriesLafayette)的橱窗里就展示着吉玉陶瓷产品;在日用品检测标准最严格的美国,吉玉陶瓷生产的陶瓷餐具常常供不应求。

“疫情发生初期,由于防疫要求严格,交通不畅,企业订单几乎被‘腰斩’。”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冯新益说。但在疫情发生后,政府部门的行动速度很快,在退税、融资、通关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的扶持,帮助企业度过了艰难的2020年。

冯新益告诉记者,形势从今年1月起有了明显好转,出口订单开始呈现报复性反弹。目前订单量爆满,工期一直排到了今年9月,涨幅较疫情前同期达到30%左右。

“我们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对线上销售渠道以及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冯新益说,由于疫情导致消费者购买习惯改变,吉玉陶瓷在国外亚马逊平台的线上销售额持续走高,这也倒逼企业进行调整,融入全新的发展格局。

临时改造生产线生产防疫物资、由线下销售转为线上销售……在疫情冲击下,一大批本地民营企业加快探索突围新路径。

据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一般贸易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进出口额增长55%,占比近八成;其中,进出口主体为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0.7亿元,增长39.2%,占比61.9%。

民营企业在外贸领域持续“抗压领跑”的背后,是企业不断创新、释放活力的能量支撑,同时也离不开政策“及时雨”。

今年以来,梅州牢牢抓住外贸企业主体,密集推出救市政策,一系列纾困解难举措为企业雪中送炭,赋能外贸实体经济。

去年,梅州市及时出台《梅州市2020年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实施方案》,提振企业复产信心;今年,梅州海关积极施行《汕头海关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简化进出口流程,提升通关效率;为企业送去减免税优惠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协助企业及时办理项目减免税各项手续,帮助外贸企业轻装上阵。

进出口通关方面,梅州海关还推广“单一窗口”原产地申报等优惠措施,在通关查验、税收征管、公共技术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进出口通关环节费用和运营成本。

一揽子惠企措施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更释放出新的经济动能。据海关统计,1-4月,梅州市进出口总额3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9%,同期全国增长28.5%、广东省增长30.3%。其中,出口总额27.5亿元,增长31%;进口总额6亿元,增长49.2%。

“保护民企活力是外贸经济持续稳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梅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挑战,今年,梅州将继续加大外贸扶持力度,制订出台2021年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和指导企业做好各级扶持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

对外抢抓“新风口”对内开拓大市场

生产线上机器低鸣,技术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作业,高度自动化的圆盘型静电自动涂装机正进行高效率喷涂作业……来到位于平远县大柘镇关柘路的平远县荣星家具有限公司,眼前是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是梅州一家集家具生产、研发、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规上民营企业,生产的酒店家具和民用家具出口到欧美、新加坡、马来西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消费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线上成为消费的主阵地,而且还存在加强的趋势。此外,我国的中产阶层人数现在是5亿人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8亿人,国内将慢慢成为外向型企业的主战场。”企业总经理丘剑明告诉记者,公司内外结合,采用“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目前拥有大量的国内外优质客户,产品供不应求,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九月份,预计今年的销售目标达到1.6亿人民币。

为应对疫情影响,在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支持下,不少外贸企业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稳住海外订单的同时,开始着力出口转内销,尝试“两条腿走路”。

“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即使国际市场有波动,也不再那么伤筋动骨。”丘剑明说,公司属于“两头在外”企业,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但一直以来的底气和信心来自于优质的产品,加上拥有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去年,公司实现年产值1.08亿元,今年还增加就业人数50多人。

对内,谋市场而定;对外,循商机而动。灵活迅速转产,是梅州外贸企业善于抢抓国际市场“新风口”的缩影。

走进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内的广东辉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辉骏集团”)展厅,各式热水壶、电烤箱、电饭煲琳琅满目。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订单不减反增,实现了翻倍增长。”辉骏集团副总经理周慧丰表示,去年受疫情影响,人们居家时间变长,“宅经济”兴起,很多人开始尝试制作美食,对个性化的厨卫产品需求大幅增加。企业针对性地创新研发相关产品,在日本有五成以上的家用烤箱由该公司生产。

据了解,辉骏集团的小家电产品还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针对不同国家居民使用习惯进行创新研发,是企业拓展市场的关键。

此外,在梅州也不乏一些外贸企业危中寻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自救。梅州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斌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国外市场对无绳电话、对讲机、婴儿监视器等产品的需求量增大,目前企业这一类订单量持续上涨,全员上岗生产赶制订单,产能恢复良好。

新平台激发外贸新活力

5月中旬,和天气一样火热的还有梅州综合保税区的建设现场。当前,梅州综保区建设火力全开,围绕6月底申请封关验收的目标全力冲刺。

从申报到设立整整历时五年多的梅州综保区,是梅州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第一个国家级平台,也是梅州融入大湾区,对接海西区,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的国家级的新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明显。

同时,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以保税加工为主导、以保税物流为支撑、以保税服务为配套的产业,重点打造先进制造、综合物流、国际贸易(含跨境电商)、现代服务四大核心产业体系。作为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区域,其将为梅州稳外贸、促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在2019年入驻梅州时,就看准了这将是一片投资热土。”广东欧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梅州综合保税区内首家完成海关注册登记的企业,通过注册后,即可设立设备账册,提前申请适用综保区进口设备免税政策,在封关运作后立刻开展生产。

企业负责人何洋锋向记者介绍,公司主要向国内市场提供进口机器人机械手配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钢厂、电厂、汽车、机械、流体、自动控制等行业。“接下来公司计划将中国区总部从上海迁到梅州,在梅州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机械进口配件组装和仓储项目,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业务,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等等,我们已经准备好在这里大干一场了。”何洋锋说。

这边建设热火朝天,那边招商引资步履不停。

今年3月起,梅州市组建招商队伍奔赴广深莞等地开展综保区招商引资工作。

招商行动目的明确: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经济带动作用强的企业落户梅州综保区。

在广州,以“湾区苏区互惠共赢投资梅州投资未来”为主题的梅州综保区招商推介会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企业家参会并深入对接交流。

“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思想。人心所向,即是未来所指。在我看来,梅州综合保税区的未来,值得期待。”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温珍才在会上指出,梅州是世界客都,拥有广阔的对外开放空间和巨大的创新发展产业前景。梅州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推动粤东北地区加快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多重要素集合下,梅州综合保税区将迎来发展红利期,港澳地区的投资者和服务者应抢抓先机。

梧桐树已栽,只待金凤凰。

梅县园区管委会主任、梅州综保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曾辉表示,为当好企业贴心“店小二”,加快将综保区打造成投资贸易便利、服务体系健全的优质园区,梅州综保区将采取厂房、仓库租赁形式,让企业实现“拎包入驻”,轻装上阵。

综保区之外,更大的蓝图正在描绘。

这边厢,毗邻梅州综保区,规划面积约1000亩、总投资5.3亿元的梅州国际无水港正在火热建设中。建成后,梅州综保区进出口货物可在“家门口”进行装卸、存储、中转、配送,可通过铁路对接深圳盐田港和汕头港、潮州港等沿海港口。

那边厢,梅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将依托梅州综合保税区,全力建设粤闽赣边区域性进口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发展跨境电商进口业务,丰富线上线下商品供应,培育壮大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市场。

随着梅州市综合保税区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和跨境电商业务正迸发出无限商机。

记者观察

找准发力点

开辟新蓝海

日前,梅州2021年1-4月外贸“成绩单”公布,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

梅州市进出口总额33.5亿元,比增33.9%;比全国及全省分别高出5.4和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7.5亿元,增长31%,进口总额6亿元,增长49.2%。仅从4月来看,梅州市出口总额7.9亿元,进口总额1.3亿元。

全球疫情之下,进出口人员和物资流动受限、通路受限,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不畅,是对外贸发展的现实考验。在疫情面前,梅州外贸企业没有出现破产、停产现象,说明过去一年多来,梅州通过系列举措稳经营、拓市场、强培育、促转型、优服务,稳住了外贸基本盘。

如梅州市商务局协调解决外贸企业重点、难点问题,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精心筹备,组织本地外贸企业参加接下来的第130届广交会,推动企业线上线下开拓多元化市场;又如梅州海关全力促进“双循环”,引导企业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拉动出口规模扩大,让品质过硬、价格实惠的外贸企业逐步成为国内市场的生力军。

直面挑战,企业逆势而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被不断激发。

深入分析新机遇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是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的起点。能否读懂新的内在逻辑、摆脱原有逻辑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一个地方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能力与作为。大变局面前,打法不变,路只会越走越窄;转变思路,找准能级提升的发力点,方能开辟一片新蓝海。

有成绩,值得鼓与呼;但也要从数据中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弱项。

从2021年1-4月梅州市外贸进出口简报中不难发现,梅州进口少,出口多;产值上亿外贸企业少,中小型企业多;“高精尖”产品出口少,手工“山货”出口多;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体量小。

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发生深刻变化。上游一个配套零部件断供导致下游无法开工的教训,让不少企业意识到“金链银链不如产业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效率,成为梅州外贸企业的主要追求。

此外,外贸新业态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孕育着新形势下外贸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依托梅州综保区、综试区、无水港等平台,梅州在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优势。

面对国际疫情仍在持续蔓延的困难局面,梅州外贸在2021年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外贸答卷既让人看到了压力,也展现了潜力。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发挥外贸韧性强、潜力足的优势,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应对危机的能力,相信一定能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外贸发展的冲击,助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