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财经 > 正文
用个人贷款做投资理财可行吗?贷款成本风险解析
2023-01-20 10:52:47 来源:MBA环球网 编辑:

投资理财得概念年来大火,也不全是炒作的原因,说到底还是通货膨胀,资本压缩的结果导致的,原来苹果两块钱一斤,一年之后五块钱一斤,但是我们的工资却没有随着物价的翻涨而提高,在这样的市场上,钱越来越不值钱,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存款是选择贬值还是让它创造收益?我想大部分还是更愿意接受“投资理财”这个选项的。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投资的资本,而投资理财的显著特征就是资本越多,创收越大,于是这段时间出现了大波的理财贷款咨询,问的问题也是相当“天真”,而个人用贷款做投资理财是否可行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做一份详细的分析:

一、投资理财的收益解析

目前市面上的理财产品以股票基金、债券、信托、保险这几种形式为主,下面我们对每种产品的收益及风险做简要阐述:

1、股票类产品

尽管股票类产品中还有细分,但总体而言股票都是收益波动极大的理财产品,可能今日高楼起,一路飘红上果岭,也可能突然绿到地下十七层。即使是有投资团队运营,亏损和收益也不是百分百确定的。

股票周期较长,亏损后"回暖"期可能比较长,这时候资金就是"锁死"的状态,如果你想取出资金,就要接受亏损,不赎回,则你是没有现实资金可支配的,投资人陷入这种情况其实很被动。

2、信托类产品

这一类的产品收益率尚可,均年化6.5%-9.5%之间,假设你有100万元,一年可收6.5万-9.5万盈利,是不是很诱人?但是信托起步门槛一百万,这个资金并不是随意贷款就能申请到的。

3、债券、基金

基金和债券是两个概念,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长期持有,收益风险较股票都要低一些,也是不保本的收益,有赢就有亏,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稳赚不赔。而风险相对极低的货基金,收益也体现为"极低",比如支付宝的余额宝、余利宝,微信的零钱通、理财通就是典型的货产品收益率只有2%-3%,相对收益高一些且稳定的基金收益也只在3%-5%之间,这个收益较银行存款要高出许多,但这样的收益也没有办法让人"发财"。

4、保险及银行存款产品

同样,理财保险和银行存款类产品也是概念相差极大的产品,但也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持有时间有限定,二是起步金额有规定,比如银行的大额存单一般是20万起步,理财保险一般5万元起步但是期限一般是3-5年,甚至更久,较其他产品不同的是,这类产品几乎可以说是"稳赚不赔",利率上均5%-6%,收益也是不错,但是前提也需要投资人有相应资本,且愿意投入相应的时限。

二、贷款成本风险解析

目前贷款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银行,一个是民间借贷公司,二者都是合法经营,但利息相差的确是比较大的。

银行贷款目前的基础利率4.35%-4.9%,合法民间借贷利率不得高于基础利率的四倍,也就是不超过24.5%,少数情况不得超过36%,也就是说民间合法的借贷利率最高可以到36%,这样的一个成本可以说是相当地高了,所以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真的需要用钱,大家都不会想贷款。

同时贷款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诈骗和征信上,银行贷款利率虽低但审批要求较高,如个人资质一般,是很难申请到较高额度的贷款的,所以不少人会选择、或被夸张网贷宣传误导,甚至被诈骗分子骗取个人信息、个人财产,最后还弄花了个人征信,导致在未来需要贷款解决资金难题时无法贷款。

三、用贷款做投资理财可行吗?

理财没有资金门槛,哪怕一块钱也可以找到可以投入的产品,但问题的关键就是大家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理财的,大部分理财人在投资时都会选择稳健型产品投资,只是希望所拥有的资产不必"贬值"或减缓"贬值"速度,如果时运眷顾获得一笔较大的收益,那都是意外之喜。

但想靠贷款理财然后发财的,不能说完全不行,只能说概率极低。

首先贷款本金是一笔负债,其次贷款利息是贷款成本,无论投资是否创收,利息都照常产生,用贷款做投资理财是否可行的关键就在于:到底是理财收益高,还是贷款的成本高。

从市面上盛行的几种产品分析,贷款来理财首先要尽量保本,避免加重个人负债,故而所选产品的风险不宜太大,走势如过山车的股票及股债就需要淘汰掉了;同时个人贷款除住房抵押贷款时限较长可申请十年左右,其他抵押贷款或信用贷款的期限均只有两三年,对于理财保险类的产品可能在时间上就不太合适了。

那么,在剩余产品中,风险相对较低的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或许可以"保本"投资,但4%-5%的基金收益,与银行贷款基础利率4.35%-4.9%似乎将将持,那么用贷款去做投资,盈利与利息两辆相抵,Duck不必啊!

综上,用贷款做投资理财这个事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风险极大,好则微有盈利或利息相抵,坏则血本全无债务*N,总体而言,并不适合用贷款做个人理财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