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财经 > 正文
打赢种业翻身仗,首先要立志打赢生物技术的翻身仗
2021-04-12 15:35: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

“看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我感到很兴奋,种业的春天必将到来。”从事水稻遗传育种38年的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余新桥说,这段时间,他既要在上海开展节水抗旱稻遗传机理研究工作,也要到安徽查看示范种植基地的建设事宜。

多年来,余新桥团队致力于节水抗旱稻的研发工作。节水抗旱稻是一种既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新品种,在一些过去无法种植水稻的区域也可以推广种植。“我们依托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种质资源库,对种源材料进行鉴定评价,将常规育种技术与全基因组技术结合,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抗旱稻。”截至目前,团队已培育20多个节水抗旱稻品种,在安徽等地年推广种植面积超200万亩。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本材料,是育种的基础。在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种质资源库里已经有数千份农作物的种质资源,也正是这些种质资源为该公司的育种科研攻关提供了重要资源支撑。

“早在2017年,荃银高科就和6家国内生物育种科学家团队组建了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抢占水稻科技育种制高点。”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琴说,去年上半年,荃银高科牵头开发适用于中国市场的全新非转基因水稻系统。该公司目前已选育并通过审定的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有300多个,90%以上经营品种为自主选育品种。

在安徽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一排排水稻种子琳琅满目。该公司总经理戴登安向记者介绍:“我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开展技术合作的同时,紧盯市场需求,确立了优质、高抗、绿色、轻简化栽培等品种选育方向。”下一步,公司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力争在生物育种新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受访业内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且在杂交水稻育种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玉米、大豆等品种单产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生猪、奶牛等种源一定程度依赖国外,一些设施蔬菜品种也来自进口。虽然主粮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在生物技术研究上起步较晚,有一些前沿核心技术还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以生猪为例,我国90%的商品猪引种来自国外,一些本土种猪品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据安徽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庆岗介绍,我国生猪行业高性能品种仍靠进口,存在重引进轻选育问题,愿意下力气做选育的企业少。本土种猪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保种经费少、专业知识缺乏等难题。一些企业为了套取补贴设立保种场,场内是不是本土种猪有待核实。长此以往,本土猪品种有濒临灭绝危险。

戴登安表示,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还存在壁垒打不通现象。科研院所有将育种新技术和发论文画等号的误区,纸上的种子无法真正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企业则主要以市场为导向,能种出来且被农民认可的就是好品种。

多位专家和种业企业负责人认为,打赢种业翻身仗,首先要立志打赢生物技术的翻身仗,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原始创新能力的短板亟待补齐。戴登安建议,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加强良种联合攻关,保护原始创新,尤其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蓄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

其次要探索科研产业“一张皮”,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多位专家建议,打破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通,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应积极合作,明确分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找到一条“合作转化”路径。

开展本土畜禽种质资源的创新创制也势在必行。李庆岗建议,要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沉下心,完善本土畜禽种质资源的技术储备,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基于遗传资源的种质创新创制,在严格保护地方品种的基础上培育适应市场需求、饲养效率高的新品种和配套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畜禽种质资源。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