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从高考结束到新生报到开学期间,总会有考生因成绩及录取结果未能如愿而选择复读。随着近期一些省市重申公办高中不收复读生的报道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如何看待复读与否的利弊得失,是一个需深化辨识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2.7%上升到2019年的超50%,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这意味着,今天多数适龄青年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问题是,读大学机会的提升,复读现象却没有同步下降。除因意外情况导致当年未参加高考,以及因高考落榜而选择复读外,还有部分复读生主观上认为未达到期望值,因而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后参加复读。基于我们的观察,这些人除个别确因当年高考发挥严重失常外,有的主要受社会复读培训机构夸张性招徕手段影响,有的受同学、朋友选择复读的连带影响,更有不少尚未冷静分析复读的代价,不清楚不必复读也可赢得后续阶段丰富的发展机会。
草率地选择复读,未必就是人生发展的最佳路径。这不仅与个人和家庭有关,更包含社会公益的考量。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基〔2002〕1号)规定:“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因为国家公共财政用于基础教育的预算是按办学规模和质量提升作出安排,须确保公益性与公平性,保障正常受教育者的权利。如果往届考生返回公办高中复读,对办学资源形成额外占用,就会相应摊薄按计划培养的在校生特别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生均办学资源,造成对应届生的不公。同时,因复读生着眼提高应试能力的诉求与在校高中生强化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具有非同步性,也会对学校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干扰。从复读生个人和家庭的付出看,复读不仅需支出一定费用,同时也因推迟读书而相应推迟就业,增加家庭生活费用净支出等等。此外,复读还面临心理压力增大,以及因强化应试教育训练,可能令其进入大学后不容易迅速转向自主的创造性学习,发展后劲未必更优。
因对录取学校和专业的不满足而转向复读重考,缘于对入学后的发展空间和路径缺乏认知,折射的还是走“独木桥”的思维局限。俗语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即便当前所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是自己的首选,但仍能通过奋发努力,从而“柳暗花明”。若未能如愿进入本科院校而入读专科,仍有机会通过专升本而圆本科梦,包括通过在校专升本考试,或在专科学历基础上参加自考本科学习,而且专科毕业生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同等学历直接报考研究生。若考生已被本科院校录取,虽未进入自己追求的“名校”,仍可积极准备报考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因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多超过其本科招生数,加上一批科研院所也直接招收研究生,能提供更充分的高层次发展空间,同样可以圆梦高水平发展的追求。
同时,我们不需拘泥于“985”“211”,当前国家已经以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新抓手和平台,如“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所覆盖的院校范围更大;而在高职领域也有本科设置,有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若还有考生只是因所录取的专业不合心意而回头复读,这一选择更非必要。我国是产业门类最丰富的大国,各类专业人才都有用武之地,无须过早为自己的发展领域设限;在校学生除考虑转专业或跨专业修课等方式,还可以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提前准备报考另一心仪专业的研究生,这种跨学科的发展路子,有利于丰富自己的专业视野和适应能力。所以,只要有信心,肯努力,成才道路是非常宽广的。(董小麟李伟文)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