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头条 > 正文
“芯片”产业迎来甜蜜期 跨产业创新有更多创业机会
2021-07-16 09:44:09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缺芯”风暴下的广东制造◀

粤芯半导体是广东本土自主创新企业,也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企业,目前正在推进二期项目建设。该工厂也是补齐广东芯片制造短板的关键一环。

日前,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芯片推动工业不断向着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工业升级的“粮食”。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接下来要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逐步补齐半导体制造、设计的短板,在关键技术研发和跨产业应用上实现突破。

“芯片”产业迎来甜蜜期

南方日报:近段时间全球缺“芯”,有人认为这属于“高峰—衰退—复苏—高峰”的“硅周期”,也有人认为芯片在全球范围的结构性短缺将成为常态,你怎么看?

李海明:一方面疫情对芯片产能有所影响,另一方面5G、人工智能等新的芯片应用市场蓬勃发展带来需求大增,导致了全球芯片供不应求。各地芯片企业都在享受真实需求不断增长的行业甜蜜期。我认为这会维持较长时间,因为不仅芯片的应用需求在增加,国内政策也在提供支持。

南方日报:在粤芯半导体二期项目融资中,“广汽资本”等机构联合参与,未来粤芯将如何与这些机构深度合作?

李海明:面对这么多市场机会,粤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比如,汽车电子非常强调高可靠度和安全性,目前粤芯的产品与这个要求还有距离。对此,我们已经制定了明确规划,未来将依托自主技术通过汽车产品质量验证,具备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的条件。

补足30万人才缺口

南方日报: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中国处于怎样的水平?

李海明:从产业链看,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再到终端应用,层层相扣。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在制造,有了制造,才有办法真正支持相关的设计、应用等其他产业环节。国内也涌现了一批有实力的制造企业,但和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在技术上还有落差。粤芯专门做模拟芯片,与国际水平有5年以上的工艺落差。但这在今天并不是特别紧迫,因为这种落差只体现在最顶尖的少数应用和产品开发上,对于八成左右的市场需求,包括图像、电源管理、传感器等,我们是可以满足的。

在设计环节,国内已经有很多很好的设计公司,但是在设计软件等方面还受制于人,这些都属于整个产业配套的问题,需要逐步攻克。

南方日报: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功课?

李海明:要补齐半导体制造、设计的短板,关键就在人才。一般认为,国内半导体产业的人才缺口在30万到40万,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去积累经验、开发技术、拓展经营,就没有办法真正享受国内巨大的市场机会。

要让半导体作为国内的优势产业,让芯片研发成为学术上的“显学”,需要5年、10年乃至数十年的持续努力。在产业链里面,不仅需要企业,还需要高校,不断强化自主研发,通过对技术壁垒的突破拓展,与全球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跨产业创新有更多创业机会

南方日报:芯片起源于贝尔实验室,并最早在8位年轻人创立的“仙童半导体”实现产业化。在今天还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吗?

李海明:每一个时代的创业者都会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在产业的不同阶段去创业,面临的环境也是不同的。

现在半导体行业已经发展得这么丰富、专精,很难凭借几个人去改变整个产业。年轻人能够享受到的,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沃土、各式各样的产品应用、资金、政策等,这都是当年没有的。

对有志于在芯片领域创业的年轻人,我会对他说,你已经看到了这么成熟的半导体产业,创新的想法不要停留在半导体本身,而是瞄准跨产业的突破。比如半导体与生物医药、汽车产业、传统制造等结合,才能发挥想象力,去创造更新的商机,甚至改变未来人类生活的模式。这是属于当下的“时代机遇”。

南方日报:在全球芯片产业中,荷兰在相对有限的国土空间里,提供了全球超过1/4的半导体设备,拥有相对完整的芯片产业链。你认为,荷兰的秘诀在哪里,对广东有怎样的启示?

李海明:荷兰发展的关键,还是在技术与人才。对于广东来说,有了技术的积累后,可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空间,乃至针对世界各地的不同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应用。

以广州为例,它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地图上,还没有形成足够强的产业集聚。近几年来,政府在引入人才、资金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已经有核心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人员逐步向这里集聚。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方向要更加聚焦。粤芯并不计划将各种半导体、全部工艺节点都展开发展,而是把人才、技术、设备都专注在模拟芯片,唯有专精和坚持才能拥有未来。(王彪彭琳昌道励)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