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头条 > 正文
共谋水生态保护,太湖成守护重点
2021-05-27 09:48:1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

烟雨江南,水韵流芳。5月26日上午10时许,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党政主要领导齐聚无锡太湖饭店,以“云开工”方式,共同启动9个重大项目建设,这也标志着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正式拉开帷幕。

此次同场开工的9个重大项目,聚焦的是同一个主题:保护水生态。开工仪式甫一结束,本报记者随即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对三省一市的具体项目进行了“云采访”。

共谋水生态保护

记者注意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首次联合举行重大项目开工活动时,聚焦的主题是“交通”。而今,在水网密布的长三角,共谋水生态保护,可谓正当其时、恰逢其势,也正体现了三省一市共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信心与决心。

当天集中开工的9个项目中,上海开工的是元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

入口公园、风景森林、湿地风光……地处上海、江苏交界处的元荡湖,曾是上海青浦与苏州吴江之间的环境薄弱地区,如今,两地正合力为她量体裁衣、披上靓装。

这次作为上海方面项目代表的元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将整治元荡岸线1.9公里,开展水生态修复3万平方米、护岸改造1150米、堤防达标1270米、林绿修复18.2万平方米、支河整治1214米。

“元荡生态岸线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一条重要的生态走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以往“单打独斗”式治理不同的是,目前在修复元荡岸线生态时,两岸的青浦与吴江,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充分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高效率。

淀山湖是上海市最大天然淡水湖泊,57.9公里岸线中,上海青浦段有31公里。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上海协同上游江浙地区,对环淀山湖区域水环境进行了持续性的综合治理。

上海推出的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继续以生态综合整治为重点,实施堤防达标17.7公里,建设环湖道路32公里,新建改建桥梁34座,构建250万平方米环湖生态湿地和300万平方米环湖生态缓冲带。

“此次嘉善片区开工项目包括3个子项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浙江嘉善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项目共分为北祥符荡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南祥符荡环线生态修复工程、祥符荡科创绿谷入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三部分。其中,青嘉蓝色珠链祥符荡生态圩岸示范段工程将先行启动,长度两公里。

融入长三角,生态是安徽的比较优势。如何为下游守住清水绿廊,安徽此次推出的重大项目给出了答案。

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五期项目,建设内容是新建规模为3万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厂,出水将执行《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同时配套建设39.45公里污水管网。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正在进行工程招标准备工作。

来安县汊河镇位于来安县东南部,毗邻南京,是该县融入长三角、对接大江北的最前沿地带,滁河、清流河、来河汇聚于此,水系复杂,洪涝多发,也对下游水质有着关键影响。滁河流域来安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亦成为此次9个项目之一。数据显示,该项目总投资22.73亿元,包括新建污水管道7.7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泵站1座、泵站5座、水闸5座、退水闸1座,建设河道19条。

据来安县汊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敏香介绍,项目建设期限为2021年5月至2024年12月,2021年计划投资5.2亿元。目前,汊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已完成清表、清淤31%,河道开挖26%。“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整治河道沿岸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体系,对带动汊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湖成守护重点

当天“云开工”的9个项目中,江苏有3个:一是太湖清淤固淤湿地带工程。工程位于宜兴太湖西岸乌溪港一带,生态清淤土方309万立方米、面积13平方公里,构筑湖滨湿地带长1.5公里、宽430米。二是太浦河共保联治江苏先行工程。工程位于太浦河吴江段,主要包括太浦河挡墙和堤防达标建设、两岸环境整治、滨水空间景观文化提升等,长约16公里。三是宜兴太湖竺山圩退圩还湖工程。退圩还湖3174亩,新建环湖大堤3.73公里、内堤3.44公里及跨河桥梁。

“太湖清淤固淤湿地带工程,是太湖治理的一个重要探索。” 无锡市水利局规划计划处处长莫昊勇告诉记者,生态清淤是削减太湖内源污染的重要手段,但淤泥如何处理成为难题。我们探索将淤泥固化后用于建设湖滨湿地带。“工程建成后,将修复湖滨生态湿地,促进生物资源的恢复;此外,宜兴西岸入湖河道较多,未来,通过湿地带可以先降解部分污染物,减少入湖污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背景下的围湖滩地造田形成了竺山圩。如今,我们要逐步清退原来圈围的湖滩地,进行生态修复。”莫昊勇告诉记者,宜兴太湖竺山圩退圩还湖工程预计于2022年年底基本完工,工程将扩大太湖调蓄空间,促进太湖生态恢复,同时更好地保障所在区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一条太浦河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紧密串联。“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太浦河部分河段堤防、护岸沉降,防洪保障能力不足。太浦河共保联治江苏先行工程,将对太浦河沿线16公里的挡墙和堤防进行达标建设。”苏州市吴江区水务局总工程师吕萍介绍,不仅如此,此次工程还将对两岸环境进行整治,提升滨水空间景观。目前汾湖段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计划整治长度5公里,投资3.5亿元,已完成投资约1亿元。

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告诉记者,上述3项工程实施后,将有效削减太湖内源污染,改善湖体生态环境,修复湖滨湿地带,提高太湖大堤防洪能力,扩大竺山湖区调蓄空间,加快构筑太浦河生态廊道,有效保护太湖这颗璀璨明珠。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水韵湖城”太湖流域湖溇河漾水生态系统项目,也是共护太湖美的一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项目以京杭大运河頔塘段和西山漾等“一塘十漾”为核心,打造全域绿色生态系统。

据吴兴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先行开工的“十漾连珠”西山漾及周边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河湖生态环境改善、河口湿地净化、河湖缓冲带构建、河湖生物链修复四大部分。

共保联治更走实

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支撑和水安全保障中心。让太湖早日重现碧波美景,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使命。

牢记嘱托,近年来,沪苏浙皖协同共治,不断完善共保联治机制,努力给母亲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记者梳理发现,2008年,沪苏浙参与编制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1年,国家出台首部跨区域水治理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2015年,沪苏浙共同参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2018年,苏浙两省建立国内首个跨省湖长协商协作机制; 2019年,沪苏浙研究制定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2019年,沪苏浙皖开展环太湖交界区域执法检查和交叉巡查;2020年,沪苏浙皖共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2020年,沪苏浙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

“共治一湖水,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三省一市通过努力已经达成诸多共识,我们有信心,未来一年更比一年好!”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唐晓东坦言。

吕萍见证了太浦河跨区域治水中,大家从“冤家”变“亲家”的过程。“浙江的长白荡水库和上海的金泽水库,都在太浦河江苏段下游。通过太浦河共保联治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流域及区域的水安全保障能力。”

联防共治越来越“走实”。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张雷透露,为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三省一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报请国务院成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希望通过区域合作,尽快实现生态环境数据在长三角区域的共享、生态环境标准在长三角区域的协同。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