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头条 > 正文
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滞后但潜力巨大
2021-05-21 13:36:18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编辑: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农村能源是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资源条件、农民生活习惯,加快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应对气候变化和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滞后但潜力巨大

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带来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8%,主要包括稻田甲烷、动物肠道甲烷、粪便甲烷和农田氮肥氧化亚氮分解。加上农村生产生活用煤产生的排放,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占比约为全国排放总量的15%。

近年来,电力和天然气的普及改善了农民用能条件,但农村清洁能源发展还较为滞后。自2017年国家启动了北方冬季清洁取暖试点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煤改气”“煤改电”存在成本高、补贴少、供应不稳定等问题,返煤现象频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村能源消费量达5.6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仍在农村生活用能中占据首位,秸秆、薪柴等非商品能源消费量为1.11亿吨标准煤,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35.1%,能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

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丰富、潜力巨大。在供给侧,包括太阳能、沼气、地热、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不足,沼气产量仅占生产潜力的1/55,地热能年利用量仅占资源量的1/40。在需求侧,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的能源购买能力逐渐增强。例如,我国农村商品性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攀升,从1980年的30%提高到目前的75%以上,这为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提供了条件。

实现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困难多挑战大

相较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用能分散,农民对固有的生活用能习惯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此外,随着我国粮油肉蛋奶等需求的持续增长,在保障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前提下,实现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难度较大。

一是缺少顶层设计和技术标准。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尚未制定有关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针对农业农村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也尚属空白。此外,缺少清晰统一的清洁能源技术标准,导致减排固碳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面临较大障碍。

二是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一方面,产业链条、生态链条和市场利益链条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缺乏对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成本的测算,对农户承担、企业收益和政府补贴的范围界定也较为模糊,导致政府补贴政策难以实施。

三是农业生产的一些特点制约了温室气体减排。种植业方面,我国主要以小农户种植为主,减排固碳技术标准和规程难以严格执行;养殖业方面,饲料饲草质量差且短期内难以提高,导致家畜消化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较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成本效益低,亟需进行技术创新,探索整体解决方案。

加强制度和科技保障推动低碳减排

以绿色低碳清洁为目标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是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是研究提出路线图和技术路径。根据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前提下,研究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和达峰时间,提出实现减排、固碳与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技术路径。

二是加快制订法律法规和考核制度。尽快制订颁布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建立低碳消费制度,通过法制化、标准化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稳定与可持续。建立核算和监测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的考核指标,形成考核激励机制。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研发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发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养殖、农渔机械、屠宰加工及储存运输的节能装备,创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体系。

四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借鉴国内外农村先进经验,将政府顶层设计与企业自主创新有机结合,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加强碳减排合作;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支持各类企业联合农户开展农业减排。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驻灵寿县挂职干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