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头条 > 正文
作为直男是怎么拍出《断背山》来的?
2020-12-16 16:52:37 来源:光影颜控九瓣梦 编辑:

2019年《双子杀手》宣传期间,李安在复旦大学参加对谈活动,有位观众向他提问:

“作为直男是怎么拍出《断背山》来的?”

面对这个有些“尴尬”的问题,李安依然保持着他那“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不急不忙地回答:

人不能用男女、阴阳这么简单粗糙地去分类,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元素,男人里面都有女人在,女人里面也有男人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成分……”如果不那么简化成男女、直弯、怪异不怪异的话,这个世界对我来说会是更加理想的。

至于《断背山》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李安表示,拍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很奇妙的,“不必搞得太清楚,在恍兮惚兮之间做出来最好”,自己也讲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李安执导《断背山》既是机缘巧合,也是命中注定。

今天刚好是《断背山》上映15周年,不妨一起来看看,李安这位“直男”是如何拍出《断背山》的。

01题材敏感,无人接拍

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了一项历史性的裁决,以5:4的结果裁决同性伴侣在美国具有婚姻权,同性婚姻在美国全境合法化。

然而,在《断背山》的年代,“同性恋”仍然是个禁忌敏感的话题。

1997年10月,女作家安妮·普鲁的短篇小说《断背山》首次刊载于《纽约客》杂志,第二年便获得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普鲁创作《断背山》的初衷,是对于西部牛仔群体中存在的“同性恋恐惧症”问题的研究。

故事中,恩尼斯9岁时曾亲眼目睹镇上的同性恋者被残忍杀害,尸体丢弃在灌溉渠里,甚至在听闻杰克的死讯时,眼前浮现出杰克遭群殴致死的痛苦场景。

这些对待同性恋者的残忍行径一点不夸张,在现实中真真切切地发生着。

《断背山》小说发表后的第二年,就有一位怀俄明州的同性恋大学生,在拉米勒城被虐待至死。

好莱坞女编剧黛安娜·奥萨纳被这部小说吸引,连读了两遍,并推荐给搭档拉里·麦克默特里,经过原作者同意后,他们将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剧本。

剧本几经辗转,传到了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手上。

沙姆斯开始为《断背山》寻找投资,却四处碰壁。

很多时候,当对方得知这是一个西部牛仔的同性爱情故事时,直接回复了一句“你是在开玩笑吗?”

西部牛仔作为美国精神的象征,最有男子气概的形象代表,和令人不齿的“同性恋”联系在一起,就足以让保守主义者高举反对的大旗。

没有多少投资者愿意冒这个风险。

《断背山》找寻导演的过程也经历了诸多坎坷,无人敢接这块“烫手山芋”。

曾执导《心灵捕手》的著名导演格斯·范·桑特本有意拍摄,最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只好作罢。

之后,沙姆斯又找了几位文艺片导演,看过剧本后都觉得很喜欢,但到要签约时,又一一推却,说不出具体的缘由。

2002年底,沙姆斯把《断背山》剧本推荐给了老搭档李安。

沙姆斯当时经营的电影公司Good Machine规模较小,以49万美金的低成本制作李安的处女作《推手》起家,并且包揽了他之后的所有作品。两人是合作多年的默契搭档。

但不凑巧的是,当时的李安正在埋头于大制作超英电影《绿巨人浩克》,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

《断背山》就这样搁置了下来。

兜兜转转,还是李安

2004年,曾经的Good Machine成长为颇具实力的Focus Features(焦点电影公司),沙姆斯觉得时机成熟,将《断背山》重新提上了议程。

而此时的李安,遭遇了事业上的重大挫折。

制作成本高达1.37亿美元的《绿巨人浩克》本是李安的野心之作,上映之后却反响平平,全球票房仅2.4亿美元。

李安深感挫败,心情低落,“就像斗败的公鸡,意志消沉”。

五年来高强度的工作更是让他疲惫不堪,甚至首次萌生了退出影坛的念头。

其实,《断背山》并非李安试水同性题材的第一部作品。

1993年的《喜宴》就探讨了同性恋者和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碰撞,李安还在片中贡献了唯一一次客串,说出那句犀利的经典台词:“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拍《喜宴》的时候,李安自己也觉得不太适应,“阴阳怪气的”,身边的同事似乎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

电影拍到一半,李安的太太林惠嘉带着儿子来探班,同事惊讶地说:“哎呀,这个人怎么还有太太?”

到了拍摄《断背山》时,令李安感到陌生的并非同性题材,而是美国西部牛仔的生存状态。

为此,李安特意前往怀俄明州,拜见小说作者安妮·普鲁。

一开始普鲁还有些严厉,似乎并不满意由李安来执导《断背山》。

共进晚餐时,李安点了一道名叫“落基山牡蛎”的菜,他当时并不知道,这道菜其实是油炸牛睾丸,而且据说是美国西部牛仔最喜爱的一道菜。

普鲁尝了一口后说:“女人们不应该吃这个。”

说着说着就露出了笑容,之后他们的交流变得更融洽起来,就小说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详细沟通。

李安对故事本身和美国西部农村的理解也逐渐得到了普鲁的认可。

浑然天成的《断背山》

比起《卧虎藏龙》和《绿巨人》这样耗费心力的野心之作,李安拍《断背山》的整个过程显然要轻松得多,更像是他的自我疗愈。

沙姆斯给出的制作成本也很低,仅有1400万美元。

李安对《断背山》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在他看来,不是他成就了《断背山》,而是《断背山》拯救了低谷中的他。

2017年,杰克·吉伦哈尔回忆和李安合作《断背山》的经历时说:

和李安一起工作,就像是在静默的大师讲堂,我们并不总是需要用说话来交流,整个课堂就像是在耳边絮语。

这番极高的评价却被随后上台的李安当场“打脸”:

杰克,你刚刚说我在拍摄《断背山》的时候,是个十分安静谦和的人,其实那并不是因为我多有智慧,只是因为我实在太累了,我简直快要睡着了。这是唯一一部电影,我每天早上都起不来床,一点工作的动力都没有。

这番话当然是幽默和自谦的成分居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安的创作状态。

李安觉得,《断背山》不是自己刻意去追求的,而是浑然天成的。

原作故事真挚动人,剧本“情节、人物和台词都很完整”,两位主角希斯·莱杰和杰克·吉伦哈尔的表演精彩绝伦。

甚至连外景拍摄地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风景都无比配合,落基山脉延绵壮阔,草原和湖泊交织辉映,天光云影倒映水中,每一帧画面都如明信片般优美迷人。

而作为导演的李安,只是把整个故事讲好,把演员的表演把控好,保持着剧本的本真,将其真实地呈现出来。

实际上,这种“浑然天成”的背后,是李安一直以来绝不降低的拍片标准,是他对于色彩和构图的专业眼光,是他带着东方理念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表达。

拍摄片中的激情戏份,可能是唯一令李安感到苦恼的地方。

为了避免让演员感到害羞尴尬,李安把激情戏拆解成了13个部分,甚至详细地写出了每个部分的注意事项,逐段进行拍摄。

当两位男主角演完那场戏时,他们都站了起来,非常惊讶地发现李安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这是一个自我满足的笑。

杰克·吉伦哈尔走上前去,问道:“刚才这段演得怎么样?你喜欢这场戏吗?”

李安一边笑着一边点头,拖长音说了句:“So~~~ gay~~~”(太!基!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只是你没有上去过。往往当你终于尝到爱情滋味时,已经错过了,这是最让我怅然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15年来,每当提及《断背山》时,必有这句。

有意思的是,我经常看到在这句评论下面,会有网友急着否认:“不不不,我心里没有。”

似乎把这句话理解成了每个人都潜藏着同性恋倾向,避之不及。

其实这句话并非《断背山》独享,而是李安在解释自己所有作品时的“万能句式”。

《卧虎藏龙》的时候,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剑”。

《绿巨人浩克》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绿巨人”。

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变成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猛虎”。

……

看似有些偷懒取巧,恰恰说明了李安作品中所蕴含的,正是那些触及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普世情感”。

当时的影评人评价《断背山》时会给它贴标签,同志片、西部片、西部牛仔同志片,这些带着各种色彩的标签反而让人忽略了电影本身。

在李安眼里,他就是在讲一个普世意义上的爱情故事,完全没有企图让这部电影承载“为同性恋群体争取婚姻权”的责任。

李安的态度很明确:

这部电影不是为同性恋权利呼喊,也不是对同性恋保守的观察。我是一个戏剧家,对我来说的底线是爱情故事。

就连《断背山》的电影海报,设计参考的对象都是《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爱情片。

只不过故事的两位主角,性别都是男性,身份都是西部牛仔。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清楚什么才是爱,差不多花了20年的时间试图去搞清楚。等到真正明白那份真爱的时候,斯人已逝……

只剩下那两件衬衫,你守护着我,我守护着你,诉说永远的誓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并不是指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渴望同性之爱,而是每个人在心底,都向往着一份纯真隽永、刻骨铭心的情感。

这样也许就能理解,为何李安会说,人不能用直男、直女、同性恋这些标签来简单粗暴地分类了,世界应当是更多元化的。

他所强调的,是一种超越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的普世价值理念:“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

正如《断背山》海报上写的那句:“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

爱是天性使然。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