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头条 > 正文
马云被约谈,一石激起千层浪
2020-11-27 14:51:10 来源:时间之痕 编辑: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人,只是每个人都以为数的钱属于自己。最近,跟人解说宫斗剧,大家看宫斗剧总喜欢猜,这个娘娘为啥陷害那个答应,那个王爷为啥总被皇上骂……,不会看宫斗剧,在现在这个社会很容易成为“替人数钱”的人。而一大批社交媒体,干的,就是卖人的勾当。具体怎么卖,可以去看我上一篇文章“数字化末日”,我今天先给大家普及宫斗剧,想找到宫斗剧的脉络,请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有好事,看成功之后谁获利,那么促成这个好事的人,对获利人,就是好人。

第二、有坏事,看成功之后谁获利,去掉这个获利人,第二获利人就是坏人。

第三、没有功劳,给你很多奖励,那是在敲打你;有功劳给你很多批判,说明你有机会。

原则看起来很简单,但应用起来却很难。我们来说两个简单的案例:

第一种:某娘娘把自己的贴身侍女,安排给某王爷做侧妃,对谁有好处?肯定不是那个王爷,而是那个侍女,无论王爷爱不爱她,她都实现了大幅度的阶层跨越。再追求什么爱情之类的,那属于得陇望蜀,过分的要求。所以,这个娘娘对于这个侍女就是最大的恩人。

第二种:有人状告太子谋反,这天下最无聊的事情,就是太子谋反,这太子得身体差成啥样,才怕活不过老爸,要去谋反啊?这当然是坏事儿了。但谋反如果成了,谁获利?太子。所以,这个太子肯定是不会谋反的。那第二获利人,假设是和硕恭亲王,是太子之后皇帝最喜欢的皇子。你看,听说太子谋反,皇帝要昏庸点的,就得把太子抓起来,国不可一日无储君。所以,就得恭亲王继任太子,他就是第二获利人。那记住了,很有可能太子谋反这个事情,就是恭亲王陷害的,他是坏人。

第三种:新皇帝登基,第一件事就是立储,一群熊孩子里选一个立为储君太子,其他的孩子怎么办?所以,这事儿,就像开奖一样,先开三等奖二等奖,这些不能成为太子的孩子,给他们封王、建府邸、赏赐金银细软、再弄一整套仪仗,最后再给他们妈上调个嫔妃位份。你这时候要看清楚了,但凡皇帝赏赐重的儿子,千万要小心,这种赏赐是告诉你“好吃好喝好玩,别瞎闹,能给你也能收回来”。另一些孩子,不让他们成为太子,但是有能力怎么办?给个职务让他们去磨练,赏赐自然就少了很多,但做成了事情赏赐会更多,而且有更多获得赏赐的机会。这种机会是告诉你“奖励和你的功劳是匹配的,说明这是雇佣关系,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到了太子你会发现,一没有封王,二除了一个名号什么赏赐都没有,事情还一大堆,做错了天天挨骂。造成一个假象,封王的兄弟们都觉得太子好水,天天挨骂,父皇不喜欢他,我是不是有机会了?其实是想多了。皇帝是告诉太子“以后我的都是你的,你给自己打工是不能干不好的”。

好了。说了一大堆看起来没有用的内容,为了说明什么,大家自己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就当没看见。我们说正经的。

上回文咱们说道,马云打了一些人的脸,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浪还比一浪浪。这千层浪们就分成不同的层级来反击,有一些高层媒体的、有一些利益核心的、有一些专家教授学者的、有一些金融银行领域相关的、有一些台前幕后舅舅党的、有一些相干不相干的……一派破涛汹涌,一派生机盎然,一派吊民伐罪,一派同仇敌忾。要不是国外两个老头抢工作这个事儿吸引了眼球,这些人还消停不了。

最可气的就是一群吃瓜群众,也向那边看,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也不静一会,弄了许多声音,心驰神往起来,轰的一声,都扑上来,各种评论、各种弹幕、各种声讨,恍如罄儿拨儿铙儿一起响。跟着“打土豪,分田地”的一条条人影,喊着“同去同去”,便蜂拥着去了。这场景,仿佛是在梦中见过了,何必呢?何苦呢?

我写东西喜欢嬉笑怒骂,说得对与不对自有“时间检验”。那篇《马云打你的脸,你就要立正站好,还嘴的那一刻你已经输了》发出来之后,自然也受到很多人的抨击。其中包括一些不明就里的读者,对我说法的质疑和反对。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我欢迎所有质疑反对的朋友留言提出意见,我也会一一解答,大家可以看一下上篇文章的后面,我没有匿下任何一条留言,而且每条留言我都尽可能详细的解答了。那么为什么我还要有这篇文章,就是放弃嬉笑怒骂,从一个负责任的角度来解释一系列的问题背后的逻辑。所以,我们在开展讨论之前,先要建立基本共识:

1、不管你是站马云这边、站蚂蚁这边,还是站监管这边、站银行这边,都放弃原有立场,请站在一个吃瓜群众的角度、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的角度、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基础人设不过分吧?

2、逻辑对等,也就是所有逻辑应该适用于所有参与者,而不能有“因为某种原因,所以这种逻辑只能适用于某方”的处理方式的存在。逻辑对等的最好办法,就是换位。

3、道理说明白了,最后我该嬉笑怒骂,别拦着我。

共识建立完了,那么争论的焦点也要摆出来。针尖得对上麦芒,对不上叫驴唇不对马嘴。那么争论的核心是什么呢?

马云说:

1、监管履职不力,只管不监,只会发文件,而不是制定有效的政策,更缺乏躬身入局的监督。

2、在发文件上只会以旧的制度为模板,不断强化风险防范,直至防范到0风险,这极大限制了创新。

3、传统以抵质押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将被数字化信用体系替代。

各种反对者们说:

1、蚂蚁金服用ABS的方式实现高杠杆放贷,最后以极低资本金获得高额利润,并将风险转移给他人。

2、蚂蚁金服如果放贷本金不足,去找银行贷款,银行需要抵押物,所以马云说抵押模式是当铺模式。

3、蚂蚁金服如果采取ABS模式,则受到监管资本金要求限制,所以马云批评巴塞尔协议。

以上是争论的核心。那我们分别从争论的过程来看看他们各自的立场是否站得住脚。

一、2013年某人参与蚂蚁投资的10亿元案例

有段视频很有意思,一位“贾玲”(详见视频)自称2013年参与蚂蚁投资。详细解释了蚂蚁的10亿贷款是如何赚钱的,说得看起来比较细。那我们用别的案例也没意思,就拿这个案例来看看。

1、蚂蚁金服发放10亿贷款,信用贷款,18%的利率,要做资产证券化,将这10亿做了如下划分:

A块:70%(7亿),转卖收益6.1%

B块:25%(2.5亿),转卖收益7.5%

C块:5%(0.5亿),转卖收益没说

分析现在开始:

(1)18%的利率是从哪里来的?

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如果是消费类贷款按照日息万分之五点五计息,年息乘以365天,则得到了20%,这个看起来就是18%利率的根本。是不是真是这样,我后面会详细说。第二个方面,如果是经营类贷款。我们想想什么样的客户能接受18%一年?实际上这就是常说的没有抵押物,无法在银行拿到贷款的客户。实际上,即使是这种客户,也不可能去拿一年18%的贷款,因为绝大部分的经营是赚不到这个利润的。如果一个人一年拼死拼活冒着还不起钱的风险去贷款,结果赚的钱全部交了利息,他还会干么?所以,结论是这个年利率18%的说法,自身就站不住脚。以下的计算,我就当这个先是成立的。

(2)A块6.1%的收益,B块7.5%的收益出售ABS,多的部分留给C,C的出售收益是多少?

不知道,也不重要。因为视频说这一部分蚂蚁通过内部消化的方式解决,而内部消化的方法是用融资资金购买。如果真的是这样,10亿元,真正ABS之后,融资的是9.5亿元,还要花0.5亿元购买C,这部分就算空对空。结果还是回笼资金9.5亿元。资本金回笼缩水5%,这是一个计算基数,也就是循环ABS是一个收敛数据。以这个比例推算,10亿元循环ABS获得的总投资无限趋近于190亿元,也就是不超过19倍。当然,从巴塞尔协议角度来说19倍确实比较高。但相比视频说的上百倍杠杆,那还是差距太大了。

(3)A和B多的部分留给C,是不是就是用这部分资金买呢?

A块,收益18%-出售价6.1%=11.9%,7亿元本金的情况下,是8330万元;B块,18%-7.5%=10.5%,2.5亿元本金,是2625万元。两块合计约1.1亿元。诶,这不就可以付0.5亿元C块的内购了么?可不要忘了,这1.1亿元是远期收益,不是现钱,所以不能拿来内购C块。

(4)C块用来给B块担保,B块用来给A块担保,这是什么骚操作?

A块的6.1%和B块的7.5%,显然是收益权,而不是打包出售。如果是打包出售,那么A块获得的资金回笼,就不会7亿元,而是7×106.1%=7.427亿元,B块回笼2.5×107.5%=2.6875亿元,合计10.1145亿元,你看全部回笼了。那么购买这个ABS的投资者将因为获得AB两块的打包债权,将会获得18%的全部利润,但相应的,也要承担全部风险。很显然,上面说了,从银行角度都是不符合贷款资格的客户,所以银行是不会成为这种投资者的。所以结合上述(2)(3)(4)三点,所谓C块内购,只是蚂蚁金服用自己的资本金覆盖了无法出售的部分。

(5)C块为啥不能出售?

因为没人要,出售最基本的道理,就是:风险越高就要求收益越高。A块卖6.1%,表示风险比较好、B块卖7.5%就比A要差,C块可能是风险质量最不好的,甚至是已经逾期的部分(这是我采取最符合视频的计算,实际上ABC三块的风险基本无法区分,所以实际结果比计算结果要好。因为风险不能拆分,C块不是没人要,是ABS发行机构必须自己吃下作为A、B两块提供担保)。所以内购也好,自己消化也好,反正资本金能100%覆盖,所以蚂蚁自己吃下来了。既然是用自己的资本金吃下来了,那么赚的钱自然都是自己的钱,这个时候也就是C整块都是蚂蚁金服的,拿来给B和A做担保是没什么不可以的。只是这个担保能力够不够覆盖本金+出售利率(A块6.1%和B块7.5%),是ABS投资人自己要度量的东西。

(6)投资人究竟是否度量过蚂蚁ABS的风险呢?

如果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大头老百姓,是没有度量这种风险的能力的,这个非常正常。但是蚂蚁ABS的目标客户并不是普通投资者,而是有指向性的大额投资者。要么大企业,要么银行。是那种闲钱多,而又没有盈利渠道的机构投资者。这个时候,再说没有度量风险的能力,就说不过去了。尤其,视频里指出ABS购买者,都是银行,这就更有这种能力了。如果没有风险度量能力,作为银行,那是不是就是自己的锅?这里,请特别注意一点,就是视频中说,银行购买了这种产品之后,又包装成了理财产品,转卖给了客户。这是谁包装的?在什么平台销售的,我不知道,但是这种情况肯定是有问题的。一般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都在4%到6%的利率范围之内,如果真的把这些ABS转卖给个人投资者,那么才是最大的风险。所以造成这种风险的,并不是蚂蚁,而是银行本身。如果银行认定是低风险产品,出售给客户,自然没有问题,但如果银行认为是高风险产品呢?而视频一直强调蚂蚁18%的收益,那么自然背后就是高风险,银行从中还要赚2%的收益,再把风险转嫁给个人投资者,这是否合理呢?

二、加杠杆到底对不对

除了上面某“贾玲”的视频之外,还有很多诸如科普ABS的文章(相关资料来源),其中说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加杠杆”。加杠杆究竟对不对?蚂蚁做的事情,是不是加杠杆?中间的落差又在哪里?

前面说了,10亿元的本金,发放了200亿的贷款,也就是20倍。按照18%的比例,可以获得36亿的收益。190亿融资资金,我按6%计算,要付出成本是11.4亿,36-11.4=24.6亿。是本金10亿元的2.46倍,可不是各种媒体报道的上百倍几百倍。但2.46倍杠杆,是挺多的哈,但也不是不可接受。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也就是蚂蚁金服造成的杠杆,比一般的担保公司还要小得多。

再换一个对比对象,银行。根据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也就是银行假如有10亿资本金,可以募集公众存款12.5倍。10亿资本金,可以获得存款125亿,假如存款平均利率3%(我想大家基本没有拿过这么高收益的存款吧),要付出存款利率3.75亿。再用着125亿存款发放贷款,按照一些文章说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3.5%,那么只能发放125亿×86.5%=108.125亿的贷款,按照贷款利率7%计算,获得利息7.56亿元,减存款利息3.75亿,获得收益是3.81亿元。也就是相当于资本金的38.1%。相比银行,确实银行赚钱赚不过蚂蚁。但是不要忘了,贷款出去的钱如果没有花掉,就是放款行的存款,花掉了,就是收款行的存款,总之,还在银行里,还能再继续放贷。这连ABS都不用,是天然的套娃,我称之为“金融变现”。

但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蚂蚁的融资对象是ABS的机构投资者,而银行的融资对象是普通老百姓的一般投资者。这才是他们风险控制诉求的本质,这也让另一个问题凸显,究竟是谁把蚂蚁的ABS做成理财产品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那银行业和蚂蚁的矛盾焦点在哪里?在同样是10亿资本金,蚂蚁赚2.46倍,而银行连零头都赚不到。为什么会这么大差距,最主要的就在18%-6%=12%这部分被蚂蚁赚走了。而从银行角度,没有与蚂蚁讨价还价扩大收益的能力。当然,如果真的定价不合理,完全可以你不买他的,让他ABS失败是不是?

有文章披露:支撑花呗的,是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11日,注册资本40亿。而支撑借呗的,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5日,注册资本120亿元。借呗花呗成立2年之后,30多亿的资本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就搞到了3000多亿,放大了100倍。监管部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看到其中蕴藏的风险很大,就限制了资产证券化的次数,不能超过五次。

这段话又出了问题:

(1)花呗和借呗资本金究竟多少?

两个公司合计注册资本160亿,如果说买固定资产花了钱,至于影响最后主营业务的资本金只有30亿么?那么,谁能告诉我,花呗和借呗真正投入放贷的资本金是多少?

(2)为什么花呗和借呗公司要开到重庆?

金融工作很多是很专业的,尤其是交易市场。为什么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而北京只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因为上海有很多专业的金融交易所。那么花呗和借呗在不能募集公众资金的情况下要将贷款覆盖更多客户,只有一个办法,寻求资产证券化的道路,必然只有将公司开到有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重庆。这也证明,确实蚂蚁并没有通过向公众募集资金或者挪用支付宝客户资金的方式来放贷。

(3)成立2年搞到3000多亿是怎么搞到的?

无论是160亿资本金,还是30亿资本金,在5%融资回笼收敛的情况下,放大19倍是个稳定比例。能做到3000多亿,只能是资本金160亿,而不是30亿。

(4)监管在干什么?

觉得风险很大,限制资产证券化的次数不能超过5次。也就是10亿本金,最多融资43亿,也就是只能放大4.3倍。我也没找到这个规定什么时候实行的,但总的来说是拥护的。俄罗斯套娃一套接一套总是不好的。这个问题在哪里?如果是2015年(花呗和借呗开业2年,业务发展到3000亿的时候)就实施了,那么蚂蚁一定是混了一个停贷整改,也就是花呗借呗总贷款余额控制在160亿资本金的4.3倍688亿以内,才允许放贷。这个好理解吧?银行也经常停贷。我估计到现在都控不下规模,蚂蚁也别谈上市了。

三、存款准备金与ABS自有资金的意义

有的文章把蚂蚁ABS的自有资本金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做对比。现在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3.5%,这意味着,银行收到100元存款,只能放86.5元出去,另外13.5元必须留在银行。

这个能对比么?两种资金用途不同,最后所带来的风险承担是不同的。

先说银行,为什么要存款准备金,因为银行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的,吸收公众存款的规模是在资本金基础上放大12.5倍。你不能把所有储户的钱都发放贷款了,到了储户来了,银行不能说我没钱了,你不能取。留下存款准备金,是给老百姓的存款随时能取做担保的,这是为了满足流动性要求。银行看这个很紧,流动性不足,经常造成银行间高价拆借资金。

在蚂蚁这边就不是这样。无论ABS如何,首先第一轮,一定是蚂蚁全额自有资金放款。再做ABS,卖出去的资产,都是明码标价,明确时间节点的,不可能出现突发性的流动性危险。之后的整个过程都是现金流流入,所以并不需要保证金来保障谁突然要用款。再说,即使有,谁买了蚂蚁的ABS等不急要现金了,可以再把这个债权打个包卖给下家,可以说作为投资三要素之一的变现能力还是很强的。

所以,拿银行存款准备金和蚂蚁的自有资本对比,本身就不具有可比性。

四、究竟是不是高利贷

还有人说花呗和借呗是高利贷。这个……,国家对高利贷是有明确法律规定的。你可以说别人收的很高,但“高利贷”是专有名词,需要慎重出口。民间借贷利率高于24%以上的可称为高利贷,根据最新规定,年利息24%以内的国家法律予以保护;年利息大于24%,小于等于36%的,这部分为自然债权,也就是国家法律上不保护,但是承认可以有这个债权;年利息超过36%的部分,国家不予承认,不予保护。属于非法部分。

花呗和借呗是怎么计息?前面已经做过一个基本计算,是以日息万分之五点五为计息标准,一年365天,计算得到了20%一年的利率。实际上花呗和借呗的利率是多少?

花呗:本月消费到还款日期间是免息的,逾期还款利息为0.05%,按日计息;也可申请分期付款,可分3、6、9、12期,对应费率分别为2.5%、4.5%、6.5%和8.8%。

借呗:还款最长期限为12个月,贷款日利率是0.015%—0.06%,随借随还。分期利率:3期,利率1.35%-5.4%;6期,利率2.7%-10.8%;12期,利率5.4%-21.6%。

稍微熟悉一点银行业务的朋友,就能看出,这两个产品对标银行什么业务?没错,花呗对标信用卡;借呗对标消费贷或者是现金分期。那是不是利率很高呢?我们就直接对比一下好了。

花呗VS信用卡:同样是这个月消费下个月还款,还款期限之内是免息。超过还款期限都是按照日息万分之五计息,这部分是相等的。如果使用花呗和信用卡办理分期,那么就有差别了。

期限3期6期 9期 12期

花呗2.5%4.5%6.5%8.8%

信用卡1.95% 3.6%5.4%7.2%

确实,花呗利率比银行略高,但总体上还在同一数量级。银行还会搞一些不同渠道的费率优惠,花呗也会搞一些多少期免手续费,这都是正常的。

借呗VS消费贷:都是采取用款就计息,随借随还的模式。各家银行大部分的消费贷款的利率差距比较大,最低的有年利率5%-8%左右的(据了解是建行),而大部分银行折算成年利率是12%-18%(实际执行利率)。当然这都是表面利率,因为按月还本付息的还款方式,最后执行结果比这个要低。借呗的利率折算成年利率是5.4%-21.6%(注意财务年是360天,所以前面用365天的算法是不正确的),也保持了数量级相当,与银行相比略高的态势。

比较起来,从资金成本的差距和客户流量话语权的差距来看,蚂蚁花呗和借呗两个产品,比银行的利率要略高,也是情有可原的。相比他们主打目标是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和信用卡的客户(用银行的话说叫“质量差”的客户),略高的利率是比较合理的。此外,在借呗因为信用状况的差异,是动态调衡利率的,也就是如果拿不到合适的利率,客户可以等到信用积累到更好的水平再借款,也可以帮助降低成本。

五、超前消费是谁的锅

首先,要看我们都消费了啥。从人的生存本质来说,人基本的消费就是“吃穿住行”。那好,我们发现,阿里通过生态的方式把吃穿行都包了,就是没有解决住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住的问题,是房地产开发商解决的,而支持他们的贷款只有银行。也就是说从应用场景的角度来说,蚂蚁的贷款帮你消费“吃穿行”,银行的贷款解决了“住”。那究竟是“吃穿行”属于超前消费,还是“住”属于超前消费?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看:

(1)谁前?

从金融支持消费的“先驱性”角度上来说,一定是“吃穿行”比较前,因为先有信用卡支持,远比住房贷款要早,是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那时候阿里巴巴都没成立。好了,虽然是“吃穿行”早,但是银行促进的。所以,这如果算超前消费,是银行先引诱客户的。

(2)谁后?

谁对后世的影响更远?“吃穿行”的贷款往往属于小额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能有3年就很了不起了。而住房贷款一般属于中长期贷款,你要贷款5年,跟你一次性付款差不多。所以,谁吞掉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后半辈子?银行。

(3)谁影响大

有记账的朋友没有?大家可以算算账,当前中国家庭支出,用于“吃穿行”每个月要花多少钱?用于还房贷每个月要花多少钱?我想,这个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有信用卡,有花呗借呗的时候,我们“吃穿行”涨价多少?而我们有了房贷之后,房价上涨了多少?早年的房贷产开发商可以凑点钱买下一块地,然后剩下的全靠银行贷款把楼盘做完卖掉,著名的王首富就是靠着银行做大的,左手是开发贷款支持项目,右手是按揭贷款支持卖房,这才是真正的空手套白狼。

六、嬉笑怒骂时间,不解释,自己想

说完了正经的,说不正经的,不仅是我不正经,还有网上所有媒体在各自言论中所暴露出来的不正经。我随便说说,不解释,你们也别让我解释,自己品、细品,品出什么也别跟我说,自己砸吧嘴。犯罪心理学有一句话,叫“时机即动机”。

(1)花呗和借呗依托的两家公司,这是当时重庆的黄奇帆市长特批,三天帮马云搞下来的小额贷款公司。借呗的注册地址也很有意思,在重庆市江北区的政府大楼里面。(某文章原文)

(2)蚂蚁金服投资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20%,请对比一下国内各家银行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

(3)某“贾玲”说她2013年参与蚂蚁金服的投资,了解内幕这么清楚,到2020年的今天才披露出来。

(4)银行是合格投资者买了ABS,包装成理财产品卖给个人客户,到现在来说蚂蚁转嫁了风险。

(5)2019年2季度披露,信贷ABS占总量的42.39%,企业ABS总量的45%;信贷ABS中(以100%记):住房抵押贷款占比53.82%,汽车贷款占比21.21%,个人消费贷款占比12.95%。

(6)整个蚂蚁上市的重要事件包括:A宣布上市、B马云讲话、C、监管约谈、D网贷新政、E、媒体爆料。从表面看,时间线索是:A、B、C、D、E。实际上很有可能是:A、D、E、B、C。

(7)阿里系蚂蚁金服和银行系表面看差距在盈利能力,背后看,实际上在获得客户喜欢和支持的能力。客户流量和需求前端优势,让蚂蚁在与银行竞争和对话的时候获得更强的话语权。

金融是弱需求,但是强利益链,在这里显现无疑。

最后,说说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庶民,我们这属于看出殡的不怕死的人多。既然是看热闹的心态,光瞎起哄,最后就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所以我们得看个明白,别被一些“专家教授”拿些术语出来蒙两下就成功上钩。这篇文章到最后,又要回到最前面,想想如果这是一部宫斗剧,究竟背后代表的意义是什么?看看究竟谁是获利者?每件事的动机是什么?当然了,这件事最后无论结果是什么,受益者都是普通消费者。马云赢了,蚂蚁半年后成功上市,融资速度会更快,那么也许大家的花呗借呗都会提额;马云输了,监管以反垄断逻辑拆了蚂蚁,也许各位近年双十一用的花呗就不用还了。岂不美哉?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