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头条 > 正文
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为何结局截然相反?
2020-11-11 13:45:45 来源:腾讯网 编辑: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统治阶级内部的皇室内乱,这些内部动乱,往往会改变历史的走向。今天我们就说说发生在西汉、西晋这两个大一统王朝的两场皇室内乱——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

熟悉汉、晋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引发这两场历史上有名的皇室内乱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它们的结局却大相迥异:“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而“七国之乱”后,西汉却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等兴盛时期。

同是皇室内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下面,我们就从这两场内乱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性质、影响等方面,一探究竟。

八王之乱成了西晋灭亡的导火索

从背景原因看,八王之乱和七国之乱有部分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表面上看,引发两大内乱的动因都与太子被害有关

西汉是吴王太子被误杀,埋下了动乱祸根。孝文帝时,吴王刘濞太子刘贤入京觐见汉文帝,在陪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饮酒下棋时,二人发生争执,皇太子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棋盘砸向王太子刘贤的脑袋,刘贤直接毙命。事后,文帝派人将刘贤的尸体送回吴国安葬。吴王勃然大怒说:“既然都是刘姓人,在哪里死的就应该安葬在哪里,何必要运回吴国呢!”又把遗体运回长安。“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史记》)

自此,吴王就和朝廷结下了“梁子”,开始称病不肯入朝,朝廷当然知道原因,后来就扣押吴国派来的使者。吴王害怕了,从此渐生谋反之心。文帝也知道是皇太子理亏,后来就赦免了吴国被扣押的使者,并特令吴王可以不用来朝见,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吴王也暂时放下了谋反的念头。

但景帝即位后,采用晁错的建议,强行削减诸侯王的土地,直接影响到了吴王的利益,再加上景帝是杀害自己儿子的直接凶手,新怨旧恨涌上心头,于是就联络其他六个诸侯王起兵叛乱,从而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文帝剧照

西晋是太子司马遹被杀,成为引发皇室内乱的导火索。晋武帝死后,“傻子”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联系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大杀辅政大臣。为了独掌朝政,又矫诏杀掉司马亮和司马玮,自己掌握了朝政。

贾南风无子,担心以后司马遹即位后,自己大权旁落,就在赵王司马伦的撺掇支持下,派人害死了太子司马遹。素有野心的司马伦以为太子复仇为名,发动政变诛杀了贾皇后,然后废黜司马衷,自己做了皇帝。“及太子废黜,赵王伦、孙秀等因众怨谋欲废后···后甚惧,遂害太子,以绝众望。赵王伦乃率兵入宫,使翊军校尉齐王冏入殿废后。”(《晋书》)

齐王司马冏等人不服,就联合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一起发兵,杀了司马伦,司马冏迎回晋惠帝,自己借机掌管朝政,这又引起了其他诸侯王的攻击。于是先后有八个诸侯王参与皇室夺权之争,你争我夺,相互攻伐,从而引发了“八王之乱”。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

二是从深层次看,两大内乱的产生都于当时特殊的政治治理结构有关。这种结构,即诸侯分封制。

西汉初期,汉武帝吸取秦朝不设诸侯王,朝廷受到攻击时没有诸侯亲王相救,导致很快亡国的教训,对刘姓宗族大封诸侯王,导致各诸侯王势力壮大,尾大不掉,对中央政府的统治稳定产生威胁。史载“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王孽子蛋惠王王齐七十余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史记》)

西晋建国后,晋武帝同样是吸取曹魏政权不设诸侯亲王,被自己轻而易举篡权自立的前车之鉴,大封诸侯亲王,久而久之,各皇室诸侯王坐地为大,渐生叛乱之心。一旦有机可乘,就会引发争权动乱。

晋武帝司马炎

既然引发内乱的背景、原因如此相似,为什么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后果呢?结合两场内乱的性质、过程、当时所处的社会形势及皇室内部权力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叛乱持续时间不同,对国家的危害程度轻重不同

西汉“七国之乱”从开始到平定,由于汉景帝平叛得力,前后仅用了三个月就将叛乱平定。

虽说三个月期间,七国叛军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三路叛军中与政府军正面交战的主要是吴、楚两国联军。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国军队始终没有全力投入,进攻了一段时间后,或退回封地,或畏惧自杀。主战场主要集中在梁国,影响范围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名义上是多国参与的大范围叛乱,实则是政府军与吴、楚两国叛军的局部战争。再加上持续时间短,所以对国家的破坏性并不大。

而反观西晋“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贾南风联合诸侯王诛杀辅政大臣开始,直至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夺取政权、结束叛乱,前后历时16年。

期间虽有八年多相对平稳的时期,但最后七年各诸侯王之间,相互争伐,参与的宗室王更多,波及范围更广,全国一半左右的区域参与了叛乱,每次都是多王参与,且参与争夺的各方都是势力较强、经济富庶的地区。

八王之乱中胡族进入中原

和西汉诸侯王不同的是,西晋的诸侯王还各自在朝廷任职,每个宗室王都同时担任一个或几个州的地方军政职务,一旦参与争夺,就会组织几州同时参与,这就导致叛乱波及范围更广。

2、叛乱性质不同,导致叛乱的正义性、积极性不同

西汉“七国之乱” 是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根源是景帝误杀吴国太子,导火索是晁错主张硬削藩,直接损害了各诸侯国的切身利益,说到底是朝廷与诸侯国的诉求不同:朝廷想通过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诸侯国则想继续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割据一方,矛盾冲突由此引发。

削藩是朝廷的诏令,各诸侯国虽然反对,但没有充足的拒绝理由。于是,七国叛军只好打出了 “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诛杀主张削藩、影响刘氏宗亲关系的“奸臣”晁错。“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汉书》)汉景帝为尽快平息叛乱,先将晁错腰斩于市,使七国发动叛乱的理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所以,挑起叛乱的吴国在联络其他诸侯国的时候,并不顺利,大多数诸侯国只是碍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参与叛乱。

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

比如,他在鼓动胶西王时,胶西王就说:‘我怎么敢反叛皇上呢?即使皇上行事过急,赐我一死,我也不能不拥戴皇上啊!”“(胶西)王瞿然骇曰:‘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史记》)所以,叛乱发生后,除了吴、楚联军拼死作战,其他诸侯王基本上出工不出力。

而西晋“八王之乱”是各宗室亲王之间的相互攻伐。相比之下,西晋各宗室亲王参与叛乱的理由更充足,积极性更高:一是皇帝愚笨,对朝臣亲王没有威慑力;二是皇后贾南风掌权,既滥杀大臣、毒杀太子,又淫乱皇宫,朝政昏暗,不得人心,给叛乱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同时,各叛乱方之间,都有一定的军事和经济势力。晋武帝统一全国后,过于依重各诸侯王对朝廷的保护作用,给予各诸侯王军事、财政大权,基本解散了政府军队,在军事势力方面,朝廷根本无法与诸侯王对抗。而各亲王之间,势力差不多,谁也不服谁,这就给了各诸侯王参与叛乱争夺更有动力、势力和条件。

晋惠帝司马衷

所以,“八王之乱”参与面广,争夺激烈,长时间难分高下,使国内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3、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程度不同,决定了叛乱结果不同

西晋是第一个靠门伐士族官僚集团的支持,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朝廷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官僚阶级的利益而展开的。士族官僚集团和皇室贵族是社会的特权阶层,不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占有着国家大部分资源,从而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加深了与庶族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晋武帝后期,西晋皇室和士族官僚奢侈腐朽,有名的石崇斗富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晋惠帝即位后,贾南风专权,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严重。

七国之乱时诸侯国分布图

“八王之乱”爆发后,在皇室内部动乱的同时,百姓陷于战乱,流民遍地,社会上民变四起,而部分诸侯王为了壮大势力,又引入了匈奴、鲜卑、氐族等胡人军队,这些起义流民和胡人军队进入中原后,乘机扩充势力,慢慢坐大,为加速西晋灭亡和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

如成都王司马颖与匈奴人刘渊联合,后来刘渊乘势而起,建立汉国,并成为日后灭亡西晋的力量。司马越虽然平定了叛乱,但由于胡人内迁,他死后,他的部下和王公大臣都被羯人石勒所杀,不久洛阳也在永嘉之乱中沦陷。

而西汉则不同。文景、景帝时期,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抑制豪强、安定边疆等政策,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盛世繁荣景象,在这样国泰民安的形势下,各诸侯王发动叛乱并不得人心。

从朝廷内部看,景帝是个有治世之才的明君、能君。其时,西汉正处于兴盛发展时期,中央政府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内部组织机构健全,政府拥有正规军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及时有效的组织力量平叛。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叛乱发生后,景帝派名将周亚夫统领20万大军,多路出击,既在第一时间扼制了叛军持续推进的势头,又使叛军看到了政府军的威力。所以,七国之乱的破坏力并没有影响到朝廷的统治根基。

更为重要的是,“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借机削弱了各诸侯国的部分土地,并下令取消了诸侯国自己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改由朝廷选派官吏治理封国政务,诸侯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租税。同时,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诸侯国官职,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

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其实际地位已接近当时的郡县。反之,中央集权则进一步集中和加强,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而且,中央集权巩固后,文帝、景帝时期出台的各项惠民政令和措施能够在各诸侯国统一推行,“文景之治”受惠面普及到全国,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富强局面,也为以后汉武帝征服匈奴、开创“汉武盛世”创造了条件。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