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也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谈及“中国制造2025”,大家普遍提及的是工业,而忽略了建筑业。建筑业为什么要提“中国制造2025”?这与中国国情有关。
众所周知,建筑业作为一个古老行业,发展了几千年,但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粗放式、密集型的建造方式。根据麦肯锡的统计,从应用、资产、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估,在所有行业中数字化水平最低的是农业,倒数第二就是建筑业。当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已经深切改变着其他行业时,建筑业却依然保持传统的粗犷性建造模式,没能跟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传统建筑业已经迎来的一场大变革,其深远影响和意义将超越秦砖汉瓦和钢筋混凝土这两次人类居住建筑建造方式的革命。如果建筑图纸依然延用CAD设计模式,设计方、施工方乃至业主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将必然导致因信息沟通不畅出现返工,从而造成超时、超预算的情况屡屡发生。
为了打造建筑业的“中国制造2025”,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升建筑数字化水平,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借助BIM、大数据等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实现参建各方协同合作,是未来建筑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纵观国际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要数德国的传统制造业走在世界前列。它凭借其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较早地走出了金融危机的低谷,其提出的“工业4.0”计划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可谓先声夺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后,不同类型的国家通过结合本国的实际,都提出了其制造业发展的战略与思路。
诚然,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大而不强”的境遇。主要原因包括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资源效率利用较低等方面。但无论是从现行国家,还是从我国自身角度来看,工业化在历史进程中的支撑作用与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如何实现建筑业的“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和智慧工厂,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内核,在建筑领域同样适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李杰认为,数字化是智能制造转型的核心,而数字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力。未来智能制造将会和大数据紧密结合,大数据也会为智能制造企业服务。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BIM作为“可视化”的数字建筑模型,囊获了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包括建筑部品构件信息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是建筑信息的载体。而BIM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是建筑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为建筑行业实现智能制造提供了基础。
中国证书人才网认为,建筑物联网与BIM的结合,为建筑业实现个性化定制和自动化智能制造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BIM把建筑数字化、模型化,相当于建筑实体的虚拟再现,详细记录了建筑物所有构件的所有信息。
有了BIM,就能深入建筑物的内核,各种构件以及相关属性信息一览无遗。而建筑物联网把建筑物及空间内各个物体标签化、可识别化,每个产品就是一个二维码。两者结合,建筑物的任何一个构件信息即可“一扫即知”,定制出来的构件更加精确。比如说,某建筑工地需要定制墙板,其将BIM模型中的墙板信息分离,形成一个二维码投给厂家,工厂再将相关信息传输给相关设备,读取参数自动生产出所需墙板,整个过程简单精确。
另外,BIM集成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现场可视化,集实时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于一身,实现了对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这种实时管理方式对于施工生态来说,如同多了一双实时监督的眼睛,这仿佛一个隐形的规约。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施工现场问题,对于现场漏水、落地灰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监督解决,有力促成“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
随着BIM技术在国内的不断推进,目前国内已有众多单位开发出BIM技术集成管理平台,如筑龙、工匠云等。围绕着智能建造和绿色建造的宗旨,未来BIM技术必将成为助推建筑产业发展向“中国建造的2025”迈进的先进技术之一。然而,政策助推、市场潜力巨大等均使得BIM人才将迎来供不应求的就业前景。据相关数据统计,未来五年我国各类企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30万。
为进一步加快建筑信息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技能水平,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开展“BIM工程师”等级考试。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由国家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颁发BIM工程师专业技术证书,此证书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