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0亿,相当于全球网民五分之一”“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2.2%”“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2017年以来首次缩小到30%以内”……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数字基建、在线政务、短视频、网络扶贫等领域备受关注。
CNNIC党委书记、副主任吴铁男表示,在此次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韧性,不仅为精准有效防控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惠民和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成为我国应对新挑战、建设新经济的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益民认为:“《报告》数据充分体现了上半年在疫情的淬炼下,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达1.26亿人,总计访问人数10.02亿人。“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凸显,‘横到边、纵到底’的‘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层级清晰’的五级网上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王益民说。
王益民还提到,网格化治理也在推陈出新,多个省市城乡社区都通过社区微信群、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积极开展防疫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大创新;另外,“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力助推疫情后复工复产,比如,建设“防疫健康信息码”汇聚并支撑各地共享“健康码”数据6.23亿条,累计服务6亿人次,成为此次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的重要创新。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被迫拉伸了‘韧带’,在供应链、企业管理和商业活动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新挑战,而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提升中国经济韧性,推动形成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和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说。
今年上半年,国家有关部门密集部署“新基建”。从《报告》看,截至2020年6月底,5G终端连接数已超6600万,工业互联网领域已培育形成超过50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吕本富认为,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数字经济提供底层基础,大规模匹配算法和高速网络传输到云端,使得信息传输更快、能量耗散更少。
网络购物等数字消费也为推动经济内循环提供新动力。《报告》显示,生鲜电商、农产品电商、跨境电商等电商新模式也保持较快发展,用户规模分别达2.57亿、2.48亿、1.38亿。“上半年网络零售规模已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对消费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推动农产品上行、带动消费回流和促进闲置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吕本富说。
值得一提的是,以远程办公等为代表的数字服务正在形成新服务业态。其中,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的用户规模分别达3.81亿、2.76亿和1.99亿,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应用。
从《报告》统计来看,我国在网络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上半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较2020年3月提升6.1个百分点;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为24.1%,2017年以来首次缩小到30%以内。
“报告提到,全国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2017年的不足70%提升至98%,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从25%提升至98%,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汪向东说。
针对网络扶贫发展态势,汪向东建议,要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对标乡村振兴,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网络消费扶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助力扶贫到振兴产业的转变。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