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外围市场波动持续,亚洲货币对美元持续下挫,日元已跌至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韩元则下滑至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截至北京时间9月12日15:30,新加坡富时A50跌幅收窄至0.7%附近。美元/日元报142.86,美元/韩元报1378.9,一年累计跌幅分别为29.74%和17.14%。
亚洲货币贬值,日元贬至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水平
(相关资料图)
过去一周,十国集团央行大幅收紧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和加拿大央行均加息75个基点(BP),澳大利亚联储加息50BP,美元指数创十年来新高。
日元以一年来对美元的三成跌幅领跌所有亚洲货币。二季度日本经济反弹,但净出口在日元大幅贬值的背景下仍表现平平。日本二季度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实际GDP较上季度增长0.9%,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增长。分项来看,消费恢复是拉动日本经济回暖的核心因素。出口对环比增长拉动率仅为0.1%。2021年至今日本持续处于贸易逆差状态,5月以后逆差更是扩大至超1万亿日元的规模,7月贸易逆差录得1.4万亿日元,为连续1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此外,由于美日货币政策分化, 日本央行坚持实行购债以控制收益率曲线的政策,并拒绝加息,于是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45关口, 创下1998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欧美需求萎缩的环境下,日元贬值刺激了韩国等其他亚洲经济体加入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比赛,削弱了日本的出口竞争力。受限于资源匮乏,日元贬值无法抑制进口,反而推高了能源进口成本,导致贸易账雪上加霜。日元贬值引发输入性通胀,加重人民的生活负担,也拖累国内消费复苏。
另一边,韩元贬值从2021年1月开始已持续20个月, 目前韩元对美元汇率失守1380关口, 年初至令累计贬值13%, 成为仅次于日元的最弱亚洲货币。
人民币暂止步于7关口
相比之下,人民币近一年来8%的跌幅似乎并不惊讶。截至北京时间9月12日18:15,美元/离岸人民币报6.9276,上周一度最低触及6.9971。数据显示,人民币对CFETS一篮子货币仍保持在102左右,比历史均值高约6%,较年初时下跌不到1%。
“鉴于中美利差扩大(近60BP),目前海外投资人的确存在卖空人民币的头寸,息差是一个因素,更直接的原因是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在8月转为降息。”多位外资行交易员对记者表示,除了对外汇“加准”,上周初央行宣布从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央行还通过大幅调强中间价来释放维稳信号,例如9月8日的中间价相较于模型的预测值要强了近400点。
对此,渣打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人民币并未被明显低估,市场也没有形成强烈单边看空人民币的预期。”
在她看来,央行工具箱包括:增大离岸央票发行规模,以小幅度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增加空头的成本。
不过,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表示,从期权市场看,离岸人民币的隐含波动率似乎没有受到影响。“期权定价缺乏压力可能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市场参与者选择通过退出头寸来降低风险,而不是为投资组合的保护买单。这意味着,当市场人气和基本面真的再次转好时,市场将严重投资不足。但我们认为,这种转变还为时过早。”
市场波动,富时A50一度跌超1%
周二,中国股市将迎来节后首日开盘。周一,先行指标富时中国A50期货先行下挫,一度跌近1.2%。不过,当日韩国KOPSI指数、日经225指数都收涨,分别涨0.33%和1.16%。上周五,美股大幅反弹,标普500大涨1.53%,纳指涨2.17%。
本周,即将发布的美国CPI、零售数据将牵动全球市场神经。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佩里(Joe Perry)对记者表示,数据可能会左右美联储在9月21日会议加息75BP还是加息50BP。过去数月逼近历史低点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令人关注。如果通胀分项指标上涨,值得警惕。
多数机构预计美国通胀继续触顶回落。加拿大投行TD Securities预计,随着年底临近,家庭过剩储蓄继续逐步减少,通胀将继续按月放缓,供应限制有所缓解,但目前数据相较历史水平仍然强劲,预计8月整体和核心CPI环比变化为-0.2%和0.3%,CPI同比增幅或放缓至8%(油价、二手车价格下滑),但核心通胀率将小幅上升至6%。
反观A股市场,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对记者称,就A股中报来看,各行业的盈利出现明显分化。除了新能源相关板块的盈利维持较快增长(电气设备二季度盈利同比增长107%),采掘和有色金属的二季度盈利表现也十分亮眼,分别录得90%和66%的同比增长。不过,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盈利均出现较大幅度的盈利下滑,房地产、钢铁和建筑材料的二季度盈利分别同比下滑70%、70%和33%。
资深全球宏观交易员袁玉玮对记者表示,持续大跌后,技术面可能开始利好A50,密切关注中字头、区域银行和央企地产。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