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曹中铭
今年7月15日,中证协披露了第三批首发申请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共有20家。其中,拟在沪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4家、4家、2家。步入8月,累计有6家被抽中企业选择撤回IPO申请材料。笔者以为,对于现场检查频现的临阵脱逃现象,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切实措施应对。
监管部门在拟IPO企业开展现场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化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压实中介机构的责任,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事实上,开展现场检查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过,对于拟IPO企业抽中后出现的频频撤回现象,有必要高度关注。包括7月15日披露的名单在内,2022年已开展三批IPO现场检查。仅第二批只抽中2家企业,没有出现撤回现象。第一批抽中的9家企业有4家撤回,占比44.44%。从总量上来看,三批涉及企业31家,目前共10家撤回上市申请,占比超过三成。
而从2021年的情形看,第四批抽中19家企业,4家撤回申请,占比21%。更有甚者,去年第二批抽中的20家企业中,有16家撤回,占比高达80%。
由此可见,IPO现场检查抽中企业“临阵脱逃”已成常态,但显然是并不正常的“常态”。
根据《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检查对象确定后,审核或注册部门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检查对象和中介机构,检查对象自收到书面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的,原则上不再对该企业实施现场检查。该规定既导致众多企业卡点撤回申请,也与抽中企业频频临阵脱逃不无关系。
笔者以为,除了制度建设存在短板之外,现场检查出现临阵脱逃现象,还与某些企业欲带“病”闯关的心态有关。一家企业能够上市,背后的利益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企业拥有了融资的平台,首发股东今后也有机会以更高的估值套现。客观上,这也是部分企业哪怕通过财务造假也要“跻身”资本市场的原因。基于此,某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抱着侥幸的心态、带“病”闯关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与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或未勤勉尽责有关。保荐机构的执业质量,对于拟上市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投行执业质量不高,或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即使是一家优质的企业,也有可能因之上市进程受阻。同样地,如果保荐机构未勤勉尽责,相关问题没有被发现与整改,对于企业上市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拟IPO企业抽中后撤回申请的临阵脱逃行为,切不可不了了之,这亦是从严监管的应有之义。针对频现的撤回现象,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应对。
笔者建议,一方面,要弥补制度缺陷。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进行重新修订,可规定,即使抽中企业撤回IPO申请,同样也要对其开展现场检查活动。一家企业被抽中后撤回申请,肯定是有原因的。或带“病”闯关,或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或企业自己发现了相关问题。总之,这些企业不能一“撤”了之。
另一方面,对拟IPO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应常态化。2021年对拟IPO企业开展的现场检查前后进行了五批,平均每2.4个月一批,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对拟IPO企业现场检查实现常态化,每个月不应少于1次。同时,每批次抽中的企业数量不得少于20家。统计显示,自去年以来,现场检查一次抽中2家或3家的并不少。
抽中的企业数量太少,现场检查的意义将严重打折。既不利于对拟IPO企业与中介机构产生威慑力,也不利于缓解IPO出现的“堰塞湖”现象。
(作者为财经时评人士)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