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跃成名的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遭遇来自不怀好意者的围堵与消费。
“体育功利化”论调是恶意之一。面对镜头,全红婵直率坦言“我妈妈生病了……然后就很想赚钱回去给她治病,赚好多钱治好她”,部分自媒体账号瞄准了这一吸睛点,炮制出“农村娃苦练跳水救母命”的悲情剧,并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金牌的货币化转算“让人感觉尴尬”。罔顾真相编故事的套路暂且不论,单凭略过朴实亲情谈灵魂清澈的思路,就足够恶臭。年仅14岁的全红婵凭借一己之力实现慈乌反哺,有何不可?心系母亲、心怀孝心从来都不应是一宗罪过。相反,如果“赚好多钱治好母亲”是全红婵的原初想法,反而更加彰显其内心的纯正与本真。她钟爱的跳水运动,或许是实现这一原初想法的途径。
“人的工具化”是紧跟其后的恶意之二。“14岁了,连日常问话都听不懂”“跳水机器”“为国争光的童工”……作为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参赛者,全红婵一无备受瞩目的压力而轻松应战,二无与媒体打交道的娴熟技巧而坦率直言,难免会上演别样“小插曲”。一些自媒体账号紧盯各种采访片段,有意将部分言论与年龄事实关联,从而得出似是而非的不靠谱结论。忽视竞技体育规律大谈人的权益与国家荣誉,有“空中楼阁”之感。从小刻苦训练并非一国专属,比如新晋羽毛球男单冠军丹麦人安赛龙坦言“17岁开始打羽毛球,你基本上和专业赛事冠军无缘了。”努力不分国界,年龄也不是进行批评的好理由。选择性忽视普遍性、重点瞄准特定对象展开围攻,其目的性可见一斑。
由此生发的“忽视基础教育”论大有市场。全红婵明确表示“妈妈生病了,可是我不知道那个字怎么读”,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揪住了这段采访,扬言“她没有时间读书”,进而上升到竞技体育对年轻运动员受教育机会的剥夺。看似一番“忧国忧民”之思,实则行恶意中伤之举。体校开设文化课是基本常识,即使专业训练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课学习进度,各大高校通常也会有针对不同等级运动员的优惠录取政策,而入学后的集中文化课学习是重要一环。运动员的确花费在训练上的时间往往远多于坐在教室里,但剑走偏锋的执拗甚至信口开河更需警惕。
东京之旅,一跃入水,全红婵画出了专属自己人生的完美弧线。作为观者,不以满腔恶意揣测别人、不以猎奇言论攻击他人,当是基本修养。面对14岁天才少女的成功,消除恶意、少些打扰、多些掌声……或许我们还可以努力做更好。(静子)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