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热点 > 正文
让校外培训机构回归育人轨道 培训机构转型已是箭在弦上
2021-07-27 13:26:27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7月24日晚,靴子终于落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7月23日,新东方股价直接腰斩。中概教育基金价格再度走低。有人评价,这是校外培训机构最“清凉”、最“绿色”的一个暑假。

“双减”政策有何看点?这一次中央出手,孩子和家长能真正减负吗?整顿校外培训机构,透露了什么信号?

节假日不搞学科类培训学科培训费可能更低

这一次,文件内容很重磅,但简单梳理一下,大概有三大层次内容。

第一,减少作业负担,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二,学校发挥教育主战场的功能,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第三,重拳出击,整改校外培训机构。包括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剥离教育与资本,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

文件之中,还特别谈到了广州要成为试点城市。

试点内容是,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目的是解决过多过滥问题。培训热潮退去后,哪些是良品,哪些是次品,自有定论。

其次,鼓励有条件学校要提供兴趣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如果学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鼓励找“外援”——校外非学科培训机构。

第三是,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也就是下一步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费用可能会进入一个较合理的空间。

总之,一场席卷全国的教育改革即将展开,家庭、学校与培训机构间的三方关系将重新理清。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今年,校外培训机构似乎不是很太平。

5月,北京、北京海淀均发布文件,首次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作出统一规定,首次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广告投放制定标准。

6月,15家培训机构包括作业帮、猿辅导、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等,一共被罚了3650万元。

其实,这些年来,政府一直都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但不少人感慨却是“越减越负”——学校的作业是少了,但校外培训的压力陡增,不仅挤压了孩子课后活动时间,而且磨去了孩子成长的童趣。

这就好比减肥,好不容易在健身房里消耗了几百卡路里,转头吃了一堆垃圾食品,结果自然是越减越胖。

所以,给中小学生减负,扑灭校外培训的“虚火”,这有一定道理。但往前追溯,校外培训机构为何会存在?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说,校外培训机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部分学校办学质量差、效能低,刺激了家长的培训需求,因此他们选择花钱让孩子参加学科类培训,渴望缩小孩子与优等生的差距。

在新环境下,校外培训机构应充当一个怎样的生态位?

“如果一味取缔校外机构,对整个教育系统都不是好事。”储朝晖说,培训机构定位是做教育不是做培训,不要简单把它当成商品、赚钱的工具,应该把重心放在育人,才能塑造一个良性的生态。

看来,培训机构的转型已是箭在弦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提出,可以引导和鼓励现有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发展,转向素质教育题材,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劳动和体育等课后培训活动,以补充全日制中小学校的短板和不足。

这是一场关于教育是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讨论。在过去一段时间,家庭收入更高的孩子,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就越高,这对实现机会均等来说,不是一件乐观的事情。

这几次,国家和中央出手,是为了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根本目的,毕竟教育不能只有效率,没有公平。

我们也能看到,文件之中特别提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试点城市广州更是承担重任,探索引入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发展孩子多方位兴趣,进一步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和“分分计较”的困局,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如果学校不采取手段增高效能,未来可能会被另一种形式打败,比如是家教和拼班上课。”储朝晖说。

所以,对校外培训机构整改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看公立学校如何提质增效,让在一个微观环境中的孩子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相信,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提供均衡、免费和有质量的公共教育,是所有人喜闻乐见的结果。(黄锦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