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热点 > 正文
“数字”赋能,让监管成为常态
2021-06-11 09:32:24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

全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三定一督”模式实现100%全覆盖;市民分类参与率超过90%;其他垃圾负增长率为6.4%……《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时间里,苏州紧抓居民源头分类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稳居第一档。日前,记者走访苏州多个社区乡村,现场直击垃圾分类工作的真实动态,探寻成绩背后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理念。

“数字”赋能,让监管成为常态

【现场直击】 走进苏州高新区狮山名门小区,两座垃圾集中投放“清洁屋”掩映在绿荫中,63岁的垃圾分类督导员王井泉正麻利地剪开垃圾袋,帮着居民一起将分好的垃圾倒进相应的垃圾桶里。小屋“窗口”正前方一米处,立着一杆监控摄像,下方还放置着小型喇叭。“集中投放点关闭后,居民再投放垃圾,就会被监控摄像头感应拍照,发送至小区物业管理处,喇叭也将同步发出提示音,劝阻居民投放。”狮山名门物业经理朱亚运笑着说,街坊邻居都好个面子,听到提示音,肯定就不好意思再随便乱丢垃圾了。现在已经很少有居民在关闭时间投放垃圾,估计要不了多久这个设备就可以“下岗”了。

强化外部监督,培养群众垃圾分类习惯是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抓手。推进过程中,人员力量缺乏,监管覆盖范围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很难形成长效管理。

为此,苏州各社区着力集合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志愿者多方力量,组建“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加强监督指导的同时,在垃圾集中投放点加装智能设备,借力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垃圾可追溯信息化,实现垃圾分类“科技+管理”的机制。

科技为城市垃圾分类监管提供强大助力,在乡村同样发挥着效能作用。由于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各异,垃圾分类意识相对薄弱,苏州打造全国首个农村垃圾分类四级管理平台,并在每户村民家门前摆放“其他垃圾”“易腐垃圾”两只垃圾桶,贴上专属二维码。垃圾收运人员只需通过手机“扫一扫”,对每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并上传至平台,即可自动生成质量评定,实时反映垃圾收集率和投放数据,为农村垃圾分类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该平台贯穿农村生活垃圾“分、收、集、运、处”各个环节,编织起了一张囊括苏州超过938个行政村、近60万户居民的垃圾分类处置动态信息“智慧管理网”。

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班人员认为,科技用于垃圾分类,不仅有效减少监管成本,更巩固促进了居民定时分类投放垃圾习惯的养成,实现垃圾分类长效常态。“带来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很多居民从不适应到现在自觉按时分类投放,工作人员‘一圈圈’巡查,跟在居民后面‘捡垃圾’情况大大减少了。”

奖惩分明,让制度成为保障

【现场直击】 走进昆山江南明珠苑垃圾集中投放点,居民张永梅一边帮着督导员和社区人员检查当天垃圾的分类情况,一边耐心地劝导着“嫌麻烦”的周边邻里做好垃圾分类。令人没想到的是,热心参与垃圾分类的张永梅也曾因随意丢弃垃圾受到过处罚。

“是那张罚单让我意识到,垃圾分类是真的开始了。”回忆起当时经历,张永梅有些不好意思,她并非一开始就有垃圾分类的“觉悟”,而是存了侥幸心理,最终被执法人员找上了门。“从那天起,我就决定要转变态度,现在习惯后觉得生活比以前更干净、有序了。”张永梅说。

对未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开出罚单,在苏州并不是“头一遭”。苏州城管执法系统对垃圾不分类投放、乱偷倒等行为,通过教育劝阻、责令整改、从严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公众自觉遵纪守法,保障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

截至目前,苏州共出动执法力量291514人次,教育劝阻违反垃圾分类行为301097起,对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发出整改通知126586份,对拒不改正的作出行政处罚103239起,罚款6427320元。

“垃圾分类是每一位居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在实际过程中,仍有部分居民缺乏行动力和自觉性,导致随意丢弃垃圾、混投情况的出现, 这就需要借助执法手段,增强分类制度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倒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市垃圾分类工作专班专职副主任陆继军说,当然,处罚不是最终目的,也应结合精神激励的方式,激发居民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使其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例如,昆山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最美家庭”“季度之星”荣誉评选,以带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截至目前昆山已开展7次“最美家庭”评选活动,7075户家庭获得该荣誉;545个人获得“季度之星”荣誉称号。

宣传引导,让分类成为共识

【现场直击】 早上九点十分左右,苏州高新区富康新村垃圾集中投放点刚刚结束“营业”不久,70岁阿姨张伟红便“上岗”了,担任起“督导员”,一看见随意丢垃圾的居民,就赶紧走上前劝阻。“其实一开始听到垃圾要分类,心里是不接受的。”在志愿者的劝说下,张伟红慢慢扭转了观念,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到了晚上五点多,吴中金山浜社区工作人员王晓燕拿着垃圾分类宣传页,赶去玉景花园小区17栋,挨家挨户,向新来的租户发放宣传页,并讲解生活垃圾的分类类别、投放方式。“外来租户工作作息不固定、分类意识不强,是工作推进的‘老大难’了。”王晓燕反复宣传,督促他们做好垃圾分类。

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源于一次次“接地气”“贴民心”的宣传引导。苏州打造“小蜜蜂”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组建志愿者讲师团,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和企业,结合不同人群特点,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推广垃圾分类。目前市区两级累计拥有志愿者8000余名,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万余场次,参与志愿者约15万人次。

垃圾分类宣传既要“传得深”,通过全方位的广泛宣传,深化老百姓的思想认识,还要“传得新”,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市民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垃圾分类的理念。目前,苏州创作推出12集垃圾分类系列广播剧《拎得清的“垃分”生活》、8集童话剧《垃圾分类奇遇记》,耗时半年打造的苏州首支垃圾分类原创吴语歌曲已正式发布,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宗志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