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教授任平近日表示,学者做研究,不能光是为某一块现成田园中的桃树浇水施肥,待桃子成熟后摘下放到自己篮子里,还要找到一棵新桃树,找到适合它的新田园,将其种下,浇水施肥,将桃子留给未来团队成员去摘。不仅要“摘桃子”,更要“种桃树”,这一观点对做好科研工作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前人开辟的研究领域,精心浇灌,会产生新的科研成果。面对前人种下的“桃树”,当低垂的果子渐已摘完,有人说要“向上升级”,勇摘高悬的果实。这当然没错,但更重要的,恐怕是要有人开辟新的领域,重新择地种一棵“桃树”,通过精心培育,等待开花结果,让后人有更多的“桃子”可摘。换言之,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会“摘桃子”,还要勇当“种桃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青年学者铺路搭桥,让后来人在新的研究领域产生更多的成果。
钱学森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科研天地,敢于放手、支持年轻人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最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让中国的导弹研制队伍更加成熟;黄大年善带科研团队,善于“种桃子”,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为年轻人拓展科研疆域,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正是有了这么多无私付出的“种桃人”,一代代传承接力,正因为我国众多优秀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不仅自己大胆探索、作出成果,而且培育新人、带出队伍,后来者们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国的科技事业才有今天的繁荣景象。
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种桃人”,勇闯创新“无人区”,谁就能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要有闯的劲头、冒的精神,还要甘于奉献、讲情怀。在敢于创造、潜心研究的同时要切实肩负起“育新人”的使命,甘当人梯,提携后学,既要率先垂范带好头,又要为青年学者搭建舞台,鼓励并支持新人在重大科研项目中“扛大旗”。如此,科技创新才更有活力,江苏才能真正成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策源之地。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