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在繁荣市场、促进消费、服务民生、扩大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供给质量、治理能力和消费环境有待优化提升。
日前,商务部在福州市召开全国城市商业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以部署推进城市商业体系建设,提升居民消费品质,夯实国内大循环基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市商业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概括来说即“一个目标、五项任务、三大抓手”。
“一个目标”是以提高城市流通效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扩大城市消费规模为目标,着力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争取用5年时间推动建立网点健全、主体多元、业态丰富、集约高效、商居和谐、规范有序的城市商业体系,满足城市居民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
“五项任务”分别为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推动企业转型,培育城市商业发展动能;提高供给品质,促进城市消费提质扩容;健全配送网络,提高城市商业运行效率;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城市商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城市商圈错位发展、系统推进物流配送体系是“三大抓手”。同时有两项重点工作,即高质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和规范发展社区团购。在交流会上,部分地区从城市商业体系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高质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和健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高标准推进
城市商业体系建设
城市商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在85%以上。会议指出,发展城市商业是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
发展城市商业体系建设就是要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强化弱项、补齐短板,充分发挥流通体系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福州市坚持商务惠民初心,不断提升城市商业体系建设水平。目前,福州共有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商业综合体29个,主城区拥有东街口、东二环泰禾等商圈共计11个,年总营业额320.27亿元。
在提升商圈凝聚效应上,福州出台《福州市促进国际品牌进驻培育发展的措施》等,引导商圈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品牌运营商合作,形成品牌凝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目前,仅入驻鼓楼区东街口的商业品牌就超过1100个。
在扩大商圈辐射范围上,福州通过推动商圈周边路网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苏万宝、浦上、金融街万达广场商圈的辐射范围,推进商圈业态优化。
在推动商圈智慧升级上,福州支持商圈打造智慧平台,东街口商圈率先推出全国首个“智慧商圈可视化管理平台”,打造数字商圈小程序,将传统商圈升级为“百货+购物中心+街区”复合模式的“超级商圈”。
浙江省也聚焦便利化、智慧化、人本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对标消费升级需要,加强消费场景构建,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加强社区商业建设,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浙江有力推动“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社区商业项目175个,培育了杭州里仁、宁波攸品、安吉美颂等一批新型社区商业品牌运营商,杭州市元宝塘邻居中心、衢州市新湖景城社区等13个项目入选首届“国家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为加强智慧商圈建设,浙江大力推进商圈智慧商务、智慧设施、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环境和智慧管理等六大场景应用创新,促进商圈经济品质高端化、服务管理智慧化。
为加强消费场景建设,浙江发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最智慧、最时尚、最人文、最便利”的消费目的地;打造夜间经济城市,将重点建设50个夜坐标;打造高品质步行街,创建了10条省级高品质步行街。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已形成以“市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为核心的“3+1”城市商业体系。
具体来看,上海商业体系规模稳健扩大,单体能级普遍提升。截至2020年底,上海商业网点建筑总量约为8700万平方米。商业加快转型升级,复合化、体验化程度提高,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实体业态的应用迅速渗透,进一步与餐饮、文化、休闲等多元消费服务功能融合。商业网点也从满足需求向满足与创造需求并重转变,运用新技术不断加快业态升级转型,探索全渠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网点经营效益总体提升。
上海的商业网点综合配套也更趋完善,各层级商业中心向紧凑型网络化发展,空间设计、环境品质、风貌特色等方面各有提升,70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串联50多个商圈、300多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和2.3万多家连锁网点,综合配套设施更趋完善。
“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市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善、消费网络发达、创新氛围浓厚等优势,加快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激活赋能传统商业,发展壮大新兴消费,加速畅通内循环,打造发达、便捷、舒适的新型城市商业体系。
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商业体系,广州把优化市场结构作为支撑点,科学设置零售商业服务网点,构建都会级、区域级、社区级零售商业网点体系。把业态融合作为内动力,加大商旅文融合力度,推进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推进永庆坊片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新打造“YOUNG城YEAH市”夜消费品牌。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作为活细胞,按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单位计算,每单位生活圈内有餐饮门店81家、住宿门店2~3家、美容美发门店16家,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覆盖全市所有街道。
与此同时,广州把品质消费作为制高点,重点发展定制家居、汽车、时尚服饰、智能终端、专业服务五大领域。目前,广州拥有3600家定制家居企业,汽车、时尚服饰等产业也逐步实现规模化个性定制与智能化生产。大力发展“直播+”模式,出台全国首个直播电商产业政策。成立全国首个专业市场行业数字化创新联盟,推动596个专业市场向“互联网+物流+展示”的批发交易模式转变。餐饮门店线上经营比例超八成,以机器人餐厅、自建私域流量池为代表的餐饮场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等快速发展。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提档升级
作为三大抓手之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也在不断提档升级。近日,商务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将从加快菜市场改造、发展品牌连锁店、构建多层次早餐供应网络、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和加大公益性设施投入等方面入手,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选择部分城市开展试点,因地制宜发展基本保障类和品质提升类两类业态,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便利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
重庆市商务委顺应居民消费新期待,突出“三力三化”,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成效明显。
首先,着力加强规划建设,划好圈、定好位、布好点,突出业态配置、网点规模和连锁比重,实现便民生活圈消费便利化。
在培育16个国家级、85个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基础上,重庆制定了《社区便民商圈建设规范》等10多个规范标准,支持建设便民生活圈。目前,重庆建成便民生活圈202个,营业收入130亿元,连锁经营比重40%。
其次,抓好示范引领带动,改造提升菜市场,建设示范网点,发展连锁经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便民生活圈消费品质化。
重庆打造高品质生活新地标,涌现了金阳易诚、安家嘴等一批示范便民生活圈,实现居民“一站式”就近购物消费。同时,先后改造、新建700多个标准化菜市场,2020年支持1247个菜市场禽肉经营摊点配备冷链设施,配备率达78%。鼓励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目前全市连锁门店10个以上的企业有56家,门店共6225个。联合阿里巴巴、腾讯等平台实施“数字服务商户扶持计划”“数字赋能实体零售帮扶行动”,联合饿了么建成并上线运营30家“重庆智慧菜场”。
再次,着力优化发展环境,释放发展活力,催发内生动力,增添社会助力,促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协同化。
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将突出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提档升级。
北京市则连续5年将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列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截至2020年年底,北京累计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772个,覆盖3182个社区,覆盖98%以上城市社区。累计建设提升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家政服务等基本便民商业网点6000余个,培育生活服务业标准化门店6025个,打造生活性服务业示范街区10条,使每百万人口拥有便利店282家。第三方机构抽样调查显示,86.7%的被访市民对社区及周边生活服务或便民设施表示满意。
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北京将精准补建基本便民商业设施,按需推进移动便民商业设施,不断织密便民商业服务网络;实施社区商业提升行动,启动数字化成长计划,培育企业数字化营销技能;实施早餐提升行动,启动系列“+早餐”计划,利用更多便民商业设施和电商平台,增加和优化早餐服务。
近年来,宁波市目前已建成便民生活圈23个,培育了宁波攸品、鄞州城投、优享家等一批新型社区商业品牌运营商。
根据社区商业发展成熟度以及前期社区商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宁波将便民生活圈分为邻里社区、邻里中心和邻里街区三种模式。在具体打造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新老社区的现状及定位,探索形成以街道、国企、民企为运营主体打造便民生活圈的三种发展模式,社区街道统筹,改造传统街坊式生活圈,打造商住混合式生活圈,创新广场式生活圈。
持续高质量推进
步行街改造提升
2018年以来,商务部在23个城市分两批开展了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从步行街改造提升的“小切口”入手,谋划高质量发展和消费升级“大文章”。
会议强调,有条件的城市可以稳妥有序推动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促进商旅文融合联动,打造消费地标,彰显城市底蕴,引领消费升级。要切实推动步行街高质量发展,真正把步行街打造成促进消费升级的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波”。厦门市积极推动中山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努力推动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以中山路步行街改造提升为契机,厦门撬动步行街周边“一路五街十巷一片区”87.33公顷的老城区整体提质改造;铺设5G基站,设置智能巡逻机器人、e政务智能终端等智慧设施,打造智慧商圈体系,提升消费者互动体验。
注重挖掘梳理历史人文资源,厦门策划形成“骑楼风情游”“传统文化游”“精致老宅游”“时光海岸线”等四条街巷游,启动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点、线、面”全面激活传统老街的“宜居、宜赏、宜游”特质,将中山路片区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步行街人气、商气向纵深延伸。
在推出鼓励各类新型零售业态、地方老字号、区域首店等品牌落户街区,设立市内免税店,推动街区商户加快创新转型,发展地方特色品牌,布局体验式、互动式新兴业态等一系列举措后,街区人气逐步回暖提升。202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中山路步行街的总客流量达256.13万人次,同比增长1.7倍,比2019年增长22%,日均客流量达36.6万人次;总营业额达7266.95万元,同比增长3.2倍,比2019年增长20.5%。
厦门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厦门将以国际一流、国内标杆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引领,强化文旅融合发展,为中山路打造最具南洋特色与闽台风情的高品质步行街换挡加速。
2018年12月,沈阳中街被列入全国11条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
科学统筹规划,贵在“谋”。沈阳多部门组织编制了23个子规划方案,构建“1+N”规划体系,制定了太原街、沈阳天地17号街等“一街一策”工作方案,突出“老”“新”结合,实现传统与时尚、老字号与新品牌、地方品牌与国内国际品牌的有机统一。
加快功能提升,成于“形”。沈阳扮靓街区形象、打造智慧商圈、提升消费体验多措并举,既有年轻人最爱的文化“潮牌”街,又有兼具“日观光+夜体验”消费氛围的多元化消费场景和全新商业业态。同时,推动街区数字化改造,建设中街调度指挥中心、景区智慧化设备、大数据平台服务等智慧街区应用平台,引进应用智能灯杆、智能井盖、智慧化平台等设施以及老人代步轮椅、餐吧、咖啡吧、无人超市等9种自助服务设施。
促进多元融合,聚有“质”。沈阳注重发挥百年老字号“镇街”作用的同时引入全国首店和奢侈品百货店等品牌旗舰店、体验店、首店170余家;注重旅游带动,建设皇城旅游集聚区,改造特色胡同,开发景区联通背街小巷等,让旅感更足;注重文化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展现最具魅力的前清文化、民国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工业文化等,讲好“盛京故事”。
着力氛围营造,实而“活”。沈阳依托街区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让夜间经济点亮巷陌,“最美夜中街”已成市民共识。
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则以文商融合、消费转型为目标,以街区改造提升为抓手,实现区域经济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变。
淮河路步行街占地面积61公顷,主街长1040米,含35条“井”字形支巷;街区商业总面积45万平方米,有1568户商家、14家大型综合体、474个知名品牌,在安徽省奢侈品市场中占90%的份额;2020年营业额95亿元,客流总量5100万人次,夜市经济繁荣,是全国少有的24小时开放步行街区。
围绕消费转型升级,淮河路步行街以“主街繁华时尚,后街市井逍遥”为规划布局,成功打造了撮造山巷、北油坊东巷等一批合肥新晋网红打卡地,同时打造文创、特色品牌集聚的“国潮嗨街”,重视“粉丝效应”的“明星街”等。此外,街区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不断优化街区营商环境,推进街区全面改造提升。
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提质增效
作为五项任务之一,健全配送网络,发展共同配送,创新末端配送,不断提高网络化、集约化、便利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城市商业运行效率。
会议强调,发展城市商业,物流配送是重要支撑。要适应城市配送“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提高末端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便利化、一体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商贸物流降本增效。要向物流标准化要效率,在通行便利化上下功夫,以信息化智能化为驱动,从区域一体化上挖潜力。
自2019年天津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以来,天津市积极推动建立城市高效配送物流体系,优化完善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加快标准化城市货运配送车辆推广应用,推进城市货运配送全链条信息交互共享,引导和鼓励城市货运配送组织模式创新,提高城市配送的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通过夜间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以及免验货等模式,试点企业备货、配送效率提升50%以上,装卸作业效率提升1倍以上,库存周转成本降低35%,货损率低于1%,配送成本降低6%。由于减少了搬运次数,降低了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一线搬运用工人有所减少,解决了企业“用工荒”问题,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天津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天津力争初步形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城市货运配送效率显著提升,物流成本、能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
武汉市抓住城乡高效配送试点机遇,完善配送体系,推动配送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了物流配送高质量发展。
在加强领导、出台制定城乡高效配送相关发展发文件的基础上,武汉不断完善网络,健全节点,构建城乡高效配送服务体系。在加大城市末端配送站点建设方面,智能快递柜建设达9216组,有效消除了城市物流“最后100米”的制约。建成村级服务站1922个,覆盖6个新城区63个街乡镇,构建了“区-街-村”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近年来,西安市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品牌连锁经营,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提升物流效率,为西安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畅通城市物流配送方面,西安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生鲜冷链仓储面积达245万平方米;连锁经营增长迅速,2020年西安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七,增长率保持全国第一;放心早餐工程稳步实施,发展了1300个放心早餐供应点,带动集体用餐配送、中央厨房、预包装食品销售等迅猛发展。
在提升物流配送效率方面,通过开展和推广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西安骨干物流企业标准化托盘使用率提高到90%以上,建设标准化仓库53.48万平方米,车辆周转率由每天1.84次提高到3.34次,货损率从0.69%下降到0.32%,装卸搬运单位成本由每吨21.08元下降到15.98元,绿色包装使用率从25.89%上升到38.68%。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期间,西安在全国率先出台蔬菜运输车辆补贴、鼓励出店经营、保供企业用工补贴等5项政策,有力保障了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