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南鹏岛珍珠湾海上风电场,数十台风电机组雄伟屹立,伴随着叶片切风声,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室里,科学家们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可以加工制成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标准化产品。
6月8日,在202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江门)主会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正式公布。报告显示,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
在广东,一幅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蓝图正在绘就——不仅海洋经济持续领先全国,产业机构也在不断优化,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海洋生态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广东重点支持的海洋六大产业迅速发展,更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生产总值一路领先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报告中提到,2020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72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1.6%,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地位持续巩固。
笔者从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广东持续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基本建成“四区一地”——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和南海资源保护开发重要基地,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洋生产总值一路领先的背后,海洋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1.7:40.7:57.6,调整为2.8:26.0:71.2。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较为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20年广东沿海经济带创造了约占全省82.3%的经济总量,产生了占全省90.7%的进出口总额。
这体现出我省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正不断优化。“湾+带”联动优势逐渐显现,珠三角与港澳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引领优势明显;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的临海能源、临海现代工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与此同时,海洋领域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十三五”时期,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累计达7.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5%。粤港澳大湾区水上高速客运航线增至29条,全省港口与国际港口缔结友好港增至86对,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49条,沿海主要港口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省连续举办了5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累计接待观众超29万人次,成交和合作意向额度超2460亿元,成功打造“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展”;顺利举办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欧蓝色产业合作论坛、世界港口大会、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湾区港航发展论坛等对外交流活动。
重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
结出硕果
2019年,省自然资源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加快发展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下称《行动方案》),明确了这六大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省海洋六大产业包括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上风电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天然气水合物产业、海洋公共服务产业。三年来,海洋六大产业发展结出硕果,有力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增长——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2020年我省投入4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7个项目发展,涉及海洋通信、海洋探测技术、水下机器人、水下网络技术、海洋遥感、海洋观测等领域。水下网络技术突破150Kbps,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深圳妈湾港成为全国首个传统改造5G智慧港。创新平台建设也落子频频。
海上风电产业链更加完善,我省基本形成集风电机组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检测认证、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体系,整机制造产能约600套/年。截至2020年,全省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投资约645亿元,新增海上风电投资额572.4亿元,在建装机总容量达808万千瓦。
海洋生物产业技术攻关有新进展。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公共服务)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海洋生物产业11个项目、3400万元,涉及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医药及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等领域。2020年完成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2项。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方面,深海资源开发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建设稳步推进。国内首台500千瓦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舟山号”、世界最大打桩船“三航桩20号”、MT6027型大型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ULTRADEEPMATISSE”号等海洋工程装备完成交付。国内首艘中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完工。
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开发技术和装备制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此外还自主创新构建了覆盖试采全过程的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广州南沙深海科技创新基地、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快速推进。定向井技术试验基地正式建立。
海洋公共服务产业方面,2020年我省投入48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25个产业项目,涉及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海洋生态和海域海岸带修复、海洋灾害预防和治理、海洋立体观测网等领域。海洋预警监测系统智能化发展。比如,建成网河区风暴潮精细化预报系统,自主研发风暴潮智能监测设备组网,结合AI图像识别、数值模拟和大数据信息技术,实现风暴潮灾害全时预警和精细化预报。
海洋领域“放管服”改革
再上新台阶
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广东还十分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海洋生态保护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这一方面,我省印发实施了《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出台《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广东省严格保护岸段名录》。逐步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考核制度。深圳、惠州、湛江市和汕头市南澳县、茂名市电白区“湾长制”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珠海市印发实施全国首个全面规范海域海岛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海域海岛保护条例》。
有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体系的保障,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陆海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美丽海湾建设,印发实施《广东省美丽海湾规划(2019—2035年)》。稳步推进深圳大鹏新区、珠海横琴新区、惠州、汕头南澳县、湛江徐闻县等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动东莞滨海湾新区、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湛江海东新区等11个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
在此基础上,海洋综合管理先行区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
一方面,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我省印发实施全国首个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多规融合、湾区发展”的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总体格局。
另一方面,海洋领域“放管服”改革再上新台阶。广东出台《省管用海项目审查审批工作规范》,对用海申请材料能减尽减,审查环节应简尽简,一体化并联审批能快尽快,实现用海项目审批时效提升50%以上。实行重大涉海项目服务保障清单制度,建立服务保障工作专班,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保障。
此外,海洋预警监测能力显著加强。广东打造了“海、陆、天”三位一体的海洋立体观测网,完成省级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海啸监测预警全链条系统。
聚力打造千亿级万亿级
海洋产业集群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制定出台海洋强省政策文件,贯彻落实《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纲要》关于“积极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示范省建设。
今年广东将继续重点培育海洋发展动力引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海湾,谋划建设若干全国重要海湾,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建设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支持珠海、汕头、湛江等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筹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示范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支持深圳、湛江市做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验收工作。
同时,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聚力打造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船舶与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油气化工、滨海旅游、海洋生物等千亿级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大力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以解决关键核心设备和“卡脖子”技术为重点,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或研究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攻关。开展海洋产业集群专题研究。
此外,还要继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今年我省将推动出台《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生态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文件,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持续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等“五大工程”。高质量建设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黄金海岸带和美丽家园。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