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热点 > 正文
一旦专家眼里只有经济利益,以致成为行政决策的“合谋者”
2021-06-03 08:54:09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云南省纪委监委围绕当地通海县杞麓湖污染治理问题的典型案例制作的系列专题片《杞麓湖的呐喊》日前引发外界关注。

5月17日,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通报,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通海县,发现当地政府“在杞麓湖污染治理工作中不动真碰硬,搞样子工程,做表面文章,采取弄虚作假手段”。最新一集《杞麓湖的呐喊》披露,除了一些相关领导政绩观错位、“拍脑袋”决策外,导致上述问题的一个方面,是多达29名参与相关项目评审的专家丧失客观公正立场,背离独立科学研究的精神,放弃原则立场,为匆匆上马的问题项目背书,而这些人分别来自当地的高校、研究所、评审中心等。

在涉及城市规划、环境项目等专业领域行政决策,之所以要求引入必要的专家论证或评审等程序,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吸纳专业化意见,提升决策科学性。纵观以往,尽管有时候专家的专业意见难免与基于不同利益出发的居民、公众等不完全一致,甚至出现一些争议,然而,像《杞麓湖的呐喊》专题片披露的那样,专家公然抛弃立场,抱着拿“出场费”心态走过场,扮演“科研掮客”,为问题项目、造假工程背书,实在值得人们从行政决策的角度进行深刻反思。

专家被政府部门“俘获”,不论是非,一味迎合决策者需求,俨然傀儡。结合云南省纪委监委披露的情况,一旦专家眼里只有经济利益,在意的只是“出场费”,或者是抹不开人情面子,那么专业立场松动反倒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决策者拿专家当“工具人”,说明脑子里根本没有科学决策意识,也没有把“严以用权”“依法用权”当回事,同样也是不尊重专家;而专家甘心被“俘获”,除了自己不尊重自己外,受利益驱动,以致成为行政决策的“合谋者”,才是问题关键。

专家,不只是一个名号,还对应着责任。既然一些专家宁愿为了利益而丧失立场原则,那么就应该让那些丧失立场原则的人付出相应的代价。具体到杞麓湖这个典型案例,人们很自然地要追问:第一,既然调查认定这些专家为问题项目、造假工程背书,那么当初收取的评审费,要不要追回?第二,这样的专家、这样的评审意见,对由此产生的问题后果要不要负责?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怎样认定这些责任?第三,这样的问题专家,是否应该取消相关的评审资格资质?要不要在专家库中建立相应的黑名单制度?问题严重的要不要予以公开点名通报?

讲真话,发表专业意见,有赖于专家个人的科学操守和制度约束,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决策机制,给真正的专家以讲真话、发表专业意见的权利和空间。就此而论,完善专家库制度,切实发挥好专家在决策中的智囊团作用,同样也是当地相关部门要深入思考解决的问题。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