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热点 > 正文
《金刚川》战役新创举,抗美援朝电影的新热潮
2020-12-04 14:13:26 来源:1905电影网 编辑:

《金刚川》上映3天票房破3亿,连续登顶单日票房冠军,打响“抗美援朝系列电影”的第一炮!

如今,还有多部头部级抗美援朝题材新片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与制作中,包括《长津湖》《最冷的枪》和《上甘岭之四十三天》等,有望在明年与观众见面。

《金刚川》引领起抗美援朝电影的创作热潮,国产战争片也势必将迎来全新“战局”。

《金刚川》的新创举

《金刚川》从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切入,巧妙选取了战场后方的故事:为了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必须在金刚川上搭桥通过,但敌机不断狂轰滥炸,志愿军只能一次又一次修补木桥。

影片最直观体现了当下阶段中国电影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电影创造性地利用这座桥,拓展开河流两岸和河流上空的三个故事空间,以步兵、对手、炮兵三个视角,三次重述这一惊心动魄的战场事件。

这种“多声部复调结构”以往经常在如《心迷宫》等悬疑片中使用,但这是首次在国产战争片中出现,是一种全新的创举。

因为多重交叉视角,影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只有看完所有视角和章节内容,才能知晓这场战斗的全部面貌。

当延时炸弹再度摧毁桥体,李九霄走到桥面,目睹了连长邓超和通讯员女兵的死亡,愤怒向天上的敌机扫射。到了第二章“对手”,我们又通过美军飞行员视角,再一次看到李九霄的扫射。

也是在这一章,张译最后向美军希尔的敌机射出炮弹,我们匆匆一瞥了他断手断脚的背影,只有到后一章,才看到他如何被炮弹炸断手脚,又如何顽强拄起树枝,一步步穿越玉米田,来到另一方炮台,向敌机射向最后一发炮弹。

这正是这个“多声部复调结构”的妙处,我们观看了三次战斗过程,也历经了三波高潮,从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轰炸、延时炸弹爆炸、B29燃烧弹再度轰炸...字幕一次又一次重复交代,事件一次又一次重新演绎,前者与后者叙事相互补充,相互强调,不断强化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深化这群英雄战士的壮烈形象。

在最后一章“桥”中,电影也定格了三个伟大的英雄时刻:全身烧焦的李九霄扛着木头毅然挺立在桥头、张译最后坐在炮台上的战斗姿态以及最后一个悬念的分晓:志愿军战士在炮弹烈火中,一起冲过用血与肉筑起的“人桥”。

所有的一切在片尾化为一座伟岸的纪念丰碑,成为抗美援朝历史的记忆坐标与精神图腾,实现了主旋律表达与艺术形式风格的高度融合统一。

抗美援朝电影的新热潮

接力《金刚川》的《长津湖》一样以地名作为片名,对照影史经典《上甘岭》,故事聚焦朝鲜战争中最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面对严寒天气、补给不足、武器装备不足等不利条件,与实力雄厚的美军第10军正面较量,最终凭借钢铁意志,歼灭美军一个整团,还将美军王牌部队驱逐出朝鲜东北地区,一举扭转局势,为停战谈判奠定胜利基础。

他表示,《长津湖》将在《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影响下,延续传统叙事、人物塑造、人文情感的表达,进一步还原当时的战争环境,表现敌我双方的激烈对抗,“冰雕连”的牺牲壮举也会再现其中,呈现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

张艺谋新片《最冷的枪》的原著、编剧陈宇也在直播采访中独家透露,本片故事具有传奇性,将高度类型化,以小见大,以切片式折射抗美援朝的战争全景,深入诠释英雄战士的革命精神。

在创作方面,陈宇通过资料文献与相关影片力求全方位了解当时的史实背景,采访相关了解和亲身经历过朝鲜战争的人,再从类型角度研究叙事手法与类型创作规律,力求找到一种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的讲故事的方式。

“我和张艺谋导演在沟通时,他就提到说这部片子的第一目标就是要跟别的片子不一样。要让观众在110分钟,甚至100分钟的时间里,让他毫无尿点,必须是紧紧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他喘不上气来。”

目前,《最冷的枪》剧本已经在做最后一稿的修改,电影也正处于选角、筹拍阶段。陈宇期许影片完成后能具有不被时间埋没的魅力,“希望10年以后观众再看,仍然有所触动。”

国产战争片的新格局

《金刚川》《长津湖》《最冷的枪》...越来越多优秀电影人加入到战争片的创作中,为国产战争电影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更多在类型、叙事和艺术风格上突破的可能性。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表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中国20世纪经历过的重要战争的电影以影像方式持续叙述、镌刻历史记忆。

《金刚川》在此刻问世,不仅是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也是国产战争片迎来新格局的一大标志:

类型化程度和商业色彩越加浓厚,战争场面的影像制作水平大幅提升,在再现战争场面的残酷性,加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上升级不少,战争影像魅力的提升为塑造英雄人物带来更多可信度,也逐渐超越传统主旋律战争片的水准框架。

战争电影不仅要满足观众对感官性的刺激与需求,还需要真诚传达对战争历史的敬畏之心。

《金刚川》就以史实为基础重塑战争,战争的历史记忆通过影像复活,通过创新性的复调结构:三次重述一个简而易懂的事件,三次强化、加深国人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意识与爱国情怀。

《长津湖》出品人于冬认为,战争电影要浓墨重彩地书写国家历史,传达给今天的年轻观众,让他们以此回顾、找寻父辈的足迹,感受那一代人的牺牲与奉献。

“人在战争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怎样书写他的命运,最终把它还原成真正的人,而不是一味地拔高宏大命题。”

编剧陈宇认为,战争电影既要追溯国家历史,也要注视战场里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在崇高的主题立意之下,要塑造出有血有肉、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才能重塑战争历史的真正魅力,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任何战争遗留下来的都是难以磨灭的创伤记忆,战争电影也要深入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反战主题始终是表达诉求。

如同《金刚川》的结尾画面,一群白鸽飞过山林,金刚川上筑起大桥,阳光照射,整座桥金光闪闪,它凝结着那段战争的历史,铭记着那些牺牲的英雄烈士,也寓意着,如今的和平发展才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关键词: 金刚川战役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