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受消费电子市场低迷、库存高企的影响,韦尔股份(603501)经营业绩恶化明显,2022年营收、净利润分别下降16.7%、77.88%,并由此引发现金流捉襟见肘、市值不断萎缩等一系列困境。
二级市场上,韦尔股份股价也遭遇大幅杀跌。截至2023年5月19日收盘,韦尔股份股价跌至97.67元/每股,相比近一年历史高点,跌幅接近30%,相比市值历史峰值,蒸发近2000亿元。
出于对韦尔股份经营业绩复盘、新旧动力切换、未来市值表现的探讨,我们需要厘清以下3个问题,业绩不振的背后是什么环节“闪失”,何时得以修复?控制员工待遇能够有效降本增效吗?汽车CIS能够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吗?
首先,经营业绩不振的背后是什么环节“闪失”?究其原因,这与市场需求低迷、韦尔股份高库存关系密切,在行业库存攀升之下,供大于求,造成韦尔股份产品降价、资产减值损失。
库存问题牵连甚广,影响巨大。韦尔股份子公司豪威集团芯片设计业务由于主要是面向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消费场景,受此市场行情影响,同样积累了大量库存,令母公司韦尔股份资产周转进一步承压。
2022年,韦尔股份资产减值损失达14.32亿元,而上年同期发生额仅为1.78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中,主要为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该项损失为13.59亿元,而上年同期发生额为1.80亿元。
另外,在业内乐观预计的情况下,半导体周期或将在2023年下半年迎来拐点,换言之,短期内韦尔股份居高不下的库存水平将不减反增。国内IC设计公司目前陆续开始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但去库存周期一般为3到4个季度;同时,疲软需求导致下游客户对高阶产品采用意愿降低,许多高阶产品的推出推迟至2023年。
而韦尔股份库存金额仍在百亿之巨,由此可见,短期乃至中期存货减值风险或将持续蔓延,随着竞争加剧、部分库存商品价格下跌,韦尔股份未来的亏损风险不可小觑,从2023年1季度盈利承压中可见一斑。
韦尔股份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3.35亿元,同比下滑22%;净利润1.99亿元,同比下滑78%。如果剔除净利润中来自于投资收益以及前期股权激励费用冲回的1.77亿,一季度其扣非净利润只有区区2196.45万元。
不过存货周转的数值变化正在释放回暖信号,一季度末韦尔股份存货107.69亿元,相较2022年末的123.56亿元及2022年三季度末的141.13亿元,连续两个季度下降。预计随着行业复苏和手机市场库存去化接近尾声,库存有望加速周转。
其次,控制员工待遇能够有效降本增效吗?韦尔股份子公司近期以来负面消息缠身,出现了降薪、停发奖金的传闻,处于收缩战线的状态。究其原因,降本增效也是净利润大幅下滑后不得不实施的无奈之举。
韦尔股份子公司北京豪威、思比科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截至2022年6月末,北京豪威实现净利润12.31亿元,同比减少42.73%;思比科净利润为815万元,同比下滑8.5倍,
2022年12月份有市场消息称,CIS厂商豪威集团已通过内部员工邮件告知其员工,公司将在2023年降低20%成本。据了解,豪威集团控制成本的举措具体包括:停止所有招聘、离职不替补;高级管理人员降薪;全集团所有地区春节期间都停工;停发季度奖金和其他任何形式奖金;严格控制支出等。
2021年下半年以来,消费电子需求继续恶化,手机CIS业务逐渐触及天花板,汽车CIS成为手机CIS之外最具成长性和替补能力的业务。
最后,汽车CIS能够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吗?在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下,上市之后,韦尔股份再次走上了并购扩张之路。由于被并购的豪威、思比科长期在智能手机、安防、汽车、医疗市场上经营,韦尔股份顺势进入汽车、安防等新领域,以抵消手机市场增长放缓带来的影响。
但是,细究近年来汽车CIS业务的营收占比和增长情况,这一板块似乎暂时不会成为韦尔股份可依赖的“大腿”。在2022年半年报中,智能手机收入占比为44%,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比为22%,仅为智能手机一半份额。
除了营收占比不高,难以肩扛营收大旗之外,韦尔股份汽车CIS业务还面临着前有虎、后有狼的竞争态势,并且生产模式短板凸出,不利于及时通过产能调整、技术迭代抢占市场份额。一方面,目前行业龙头安德森一家独大,位居其后的索尼和三星都在加大对汽车CIS市场的投入。
子公司豪威科技目前采用的Fabless生产模式,产能的稳定性难以保证,无法做到IDM的技术协同设计,很难完成严苛的指标。而索尼和三星都是IDM模式,可以根据订单灵活调整生产,韦尔股份容易落于下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