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快讯 > 正文
资讯:中金所:首批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4月21日上市交易
2023-04-15 13:42:20 来源:经济观察网 编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4月14日,中金所发布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相关业务规则,以及《关于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上市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批三个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将于4月21日上市交易。

目前,中金所已经上市5年、10年以及2年期国债期货,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将进一步完善国债期货产品线。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境外实践看,30年期国债期货能够有效对冲超长期利率风险,大大提升保险、养老基金、商业银行等配置型机构投资者的超长期利率风险管理效率。

30年期国债期货“登场”


(资料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货的一个主要品种,是指买卖双方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约定在未来特定时间,按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券款交收的国债交易方式。国债期货具有可以主动规避利率风险、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和信用风险低等特点。

业内人士认为,30年期国债现货市场发展日益成熟,可为期货产品提供扎实市场基础。据悉,在10年以上期限的国债中,30年期是最主要的发行品种。近年来,财政部实施多项举措推动30年期国债市场发展,包括提升30年期国债发行频次、发布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2022年,30年期记账式附息国债的发行期数达到12期,与1、2、3、5、7等关键期限国债相同。30年期国债存量充足,2022年末30年期国债期货可交割国债存量为1.65万亿元,高于2年期和5年期国债期货同期可交割国债存量。同时30年期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日益改善,交易量显著提升,2022年日均成交金额为245亿元,较2021年增长76%,是2020年日均成交金额的2.4倍。

根据中金所《通知》,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自4月21日起上市交易,首批上市合约为6月、9月及12月合约,挂盘基准价、可交割国债及其转换因子由中金所在合约上市交易前公布。

《通知》明确,30年期国债期货各合约的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3.5%,对2年期国债期货、5年期国债期货、10年期国债期货和30年期国债期货的跨品种双向持仓,按照交易保证金单边较大者收取交易保证金;上市首日各合约的涨跌停板幅度为挂盘基准价的±7%;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手续费标准暂定为每手3元,平今仓交易免收手续费,交割手续费标准为每手5元,交割手续费至2023年12月31日止减半收取;30年期国债期货各合约限价指令每次最大下单数量为50手,市价指令每次最大下单数量为30手。

中金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下一步,中金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领导下,扎实做好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上市工作,确保产品平稳推出、稳步运行。

国债期货产品线更趋完善

据了解,在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之前,中金所于2013年9月6日上市5年期国债期货,2015年3月20日上市10年期国债期货,2018年8月17日上市2年期国债期货,基本形成了覆盖短中长端的国债期货产品体系。

目前,中金所国债期货市场规模有多大?记者从中金所获悉,2022年,国债期货日均成交16.04万手,日均持仓35.52万手,日均成交金额1918亿元,期现成交比为0.84。相较于2013年上市初期,日均成交量和日均持仓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9%、66%。同时,上市以来国债期现货价格未发生大幅偏离的情况,2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期现货价格相关系数均达到99%。

国债期货市场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专业化市场,初期参与的机构类型包括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一般法人、期货公司等。2020年以来,中长期资金参与国债期货步伐加快。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首批7家保险机构获准参与国债期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金相继开展国债期货交易。2022年,第二批3家保险机构获准入市;渣打银行(中国)获准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并于2023年1月4日正式入市,成为继五大行之后参与国债期货市场的试点外资银行。2022年,机构投资者在国债期货市场的日均持仓占比超过九成。

对于30年期国债期货推出的意义,中粮期货机构服务部研究总监黄少艺认为,30年期国债期货的上市也能够为更多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丰富的曲线交易机会、跨品种套利策略,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国债期货交易中来,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深度、广度,促进国债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为期现券市场带来正向的传导效应。同时,30年期国债期货的上市能够为超长期限地方政府债的投资者、承销机构提供便捷、有效的对冲工具,从而稳定价格波动,助力地方债发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