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快讯 > 正文
2022年千亿房企仅20家,易居CEO丁祖昱:明年上半年压力依然会很大
2022-12-31 22:45:19 来源:蓝鲸财经 编辑:

12月31日,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显示,2022年仅20家规模房企全口径规模超过千亿,千亿房企数量锐减一半。近9成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同比下滑,规模房企整体目标完成率处在历史低位。

同日,易居企业集团CEO、克而瑞信息集团董事长丁祖昱在总结2022年全年楼市时表示,2022年全年商品房成交额13.3万亿元,成交面积13.6亿平方米,整个行业规模已重回2015年。


(资料图片)

千亿房企数量锐减一半

近9成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同比下滑

2022年,多数规模房企深陷负增长困局,销售业绩普降态势明显。

具体来看,百强房企实现全年销售操盘金额64622.2亿元,同比降幅41.6%。近9成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同比下滑,累计业绩同比降幅大于50%的企业数量达到36家,另有32家百强房企累计业绩降幅在20%至50%之间。

百强房企各梯队销售门槛较2021年同期也显著降低,且均低于近年同期。

其中,TOP10房企销售操盘金额门槛同比降低41.9%至1673.1亿元,TOP30房企销售操盘金额门槛507.2亿元,同比降幅高达55.8%。截至12月末,TOP100和TOP200房企的销售操盘金额门槛也分别显著降低至116.1亿元和23.9亿元。

此外,2022年千亿房企数量显著减少,仅20家房企全口径规模超过千亿,其中,碧桂园全口径4643亿元排名榜首,保利和万科分别以4573亿元和4202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20家千亿房企中,央国企占据半壁江山。

尽管业绩普降,但也有部分企业通过稳健的财务运营、热点城市布局以及积极的推盘去化,表现出较强的抗周期韧性。一类是央国企如华润、招商、建发、越秀、华发等,在本轮行业下行调整周期中表现稳健;另一类是部分优质民企如滨江、仁恒、瑞安等,基于自身资金面的安全、产品力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也较高,在众多规模房企中表现相对突出,行业排名稳步提升。

2022年,即使公开披露目标的房企数量较往年显著减少,但规模房企实际的业绩完成情况仍远不及预期。在公开披露年度目标的规模上市房企中,仅有滨江、越秀两家房企达成了全年业绩目标,多数企业截至12月末的目标完成率不足90%,不少房企甚至不足70%,且绝大多数企业的目标完成度均大幅低于2021年同期,部分企业目标完成度较去年同期的降幅大于20个百分点。

市场底已经出现

2023年6月将是楼市企稳重要时间窗口

对于大多数房企来说,2022年是极其困难的一年。

在12月31日的“2023丁祖昱评楼市发布会”上,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表示,在2020年时,千亿房企达到40家,2021年维持在40家,但2022年的千亿房企数量仅20家,百强房企业绩下滑更是超过40%。

尽管2022年11月以来针对房企融资的金融政策“三箭齐发”,但丁祖昱表示,共计约3万亿的集中授信、1600亿的债券规模以及股份配售都集中在少数企业身上,多数房企融资难基本面尚未改变,特别是已出险房企和中小房企。

2022年,百强房企融资总量7750亿元,同比腰斩;新发行债券房企一共只有12家,下半年只有9家。2023年房企债务到期的压力依然巨大。

2022年,百强房企拿地总量下降6成,有6成百强房企没有任何拿地活动,因此全国土地市场在2022年的表现也较为惨淡:全国土地成交面积为14.4亿平方米,下降37%;成交金额总计4.73万亿元,下降31%。

对于未来,丁祖昱预判,未来十年住房增量需求将回落至100亿平方米左右。在这个规模极速收窄的市场中,保利、中海、华润、招商等央企综合实力强劲,这些央企会为整个行业走出新路;而地方国企则表现分化,2022年以来,建发、越秀、华发等发展十分迅速;民企中,碧桂园、万科、金地、龙湖、新城、仁恒、美的、万达、金辉等未出险房企将率先企稳。

丁祖昱认为,有一半城市在2022年四季度开始止跌回稳,市场底已经出现,但2023年上半年楼市压力依然会很大,下半年相对乐观,2023年6月将会是楼市企稳的重要时间窗口。

土地投资方面,2023年依旧是“小年”,主要还得靠各地方国企托底。不过,房企融资预计将整体走出低谷。

丁祖昱建议,房地产市场稳,必须从全国范围内全面放松“四限”,即限购、限贷、限价、限售,这是最好的时机,包括一线城市。他还建议财税政策应给出一点刺激,减免房地产交易税费,包括契税、增值税、营业税等,但对豪宅应继续征收。

此外,丁祖昱认为房地产开发模式将被重构,将采取项目封闭式管理,项目专款专用,确保“保交楼”;同时,应在预售制上进行改革,应当参照海外成熟模式,除了首付款以外,剩下的尾款、按揭款应该在房屋交付时再付,避免对购房者造成不公平局面。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