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基Z世代,Z哥最实在。
【资料图】
本周,A股市场表现强势,沪指周初站上3200点整数关之后,维持在阶段高位震荡了一周时间。尽管周中大盘有所反复,但周五还是站稳了3200点。11月以来,沪指已经连续六周上涨。
实际上,A股本周的走强,不仅仅有上周五央行降准的利好支撑,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逐步走出疫情对经济带来的阴影,人们也逐渐开始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之中,这些都给市场带来了强烈的信心。在Z哥看来,“新十条”的发布,让投资者更加期待“复苏牛”行情的来临。
Z哥大胆预计,未来几个月时间,中国的经济将出现一波快速的恢复性反弹。而这些,都源自于“新十条”等各种防疫优化政策措施的发布。
过去几天,Z哥看到最让人激动的新闻,无疑就是多地企业家组团“出海”拓市场。
比如,经济强省浙江,直接组织了1万家企业出国“抢单”;此外,包括四川、广东、江苏、福建、安徽、湖南、河南等在内的多个省份及下属城市的经贸团相继“出海”,飞往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地区参加展会或者开展商务洽谈。
看到这些新闻,Z哥确实是比较激动的。这都是新政策下,中国经济出现的最积极的重大变化,也反映出中国的企业家,都不会被疫情打败,一旦条件允许,大家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把过去“落下的功课”补起来。此外,随着人们对新冠有了更加深入、更加科学的了解和认识,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也将不再对这个病感到恐惧,未来大家生活的重心,也终将最终回到经济生产和学习之中来,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恢复,也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所以,当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中国最具活力的企业家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未来几个月经济也有望迎来快速恢复期。而证券市场在2022年年末来临之际,也可能迎来超出想象的积极变化。这个,其实也就是前几天,Z哥在文章中所说的,对“复苏牛”行情的期待。
接下来,说一下对后续市场的看法。
大盘从11月反弹以来,沪指从最低点2885点上涨到如今3200点上方,指数的最大涨幅大概只有11.8%。相比之下,创业板指数表现更弱,这一波只反弹了约7%。表现最强的指数,是沪深300指数,这一波反弹了14.5%。
所以,从指数的表现,也不难看出市场的风格。当前行情的最机会主要还是来自于几个大的方向,比如“中字头”,地产链、保险、金融等。
这几个方向的机会,实际上是大的方向,比较容易把握的方向。以中国平安为例,这一波反弹幅度高达33%,近一个月来,单日最大涨幅是8%。换句话说,只要持有中国平安不折腾,中途不要频繁进出,获取超越大盘的收益并不难。
而其他的一些题材炒作,虽然表面上看,很多个股动辄涨停,甚至多个涨停,但是那种机会,几乎是很难把握到的。所以,有时候看机会的大小,并不是看短期涨幅有多大,而是看,哪一类机会你更容易收入囊中。
类似的,在近期港股市场,这种现象也非常清晰。本轮反弹,港股市场比A股表现更强。其中,恒生指数从底部14597点已经反弹到目前19900点位置,反弹幅度高达36%。
而恒生科技指数从底部2720点反弹以来,反弹幅度高达61%。
而在港股的这波行情中,真正容易把握的机会,依然是大公司的反攻机会。比如腾讯控股,这一波反攻的涨幅已经超过50%。
在Z哥看来,11月开始到现在的这一轮反弹,实际上是对疫情防控政策松动预期的反应。11月之前,整个A股市场非常低迷,但市场开始预期,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必然会到来。所以这一波反弹的过程,实际上主线不太明确,热点切换也很快,市场反弹的力度也不大。
但是,随着“新十条”的最终发布,朦胧预期的行情也将告一段落。随后的年末行情,我认为很可能会具体到行业、板块、个股之中,机会的持续性很可能比前一波加强。
接下来,主要的机会将来自于景气度复苏的重点行业,比如白酒、啤酒等食品饮料行业。还有旅游、航空、酒店、商业、免税等“后疫情”时代的受益行业。这个大的板块,是过去三年最糟糕的板块,也是未来机会最大的板块。不过,消费复苏的过程,可能是一个相对较慢,且比较曲折的过程,影响消费复苏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如果参与消费股,最重要的依然是不折腾,不要简单去做波段,而是战略性长期持有。
第三,具有中国优势的制造业,比如消费电子。目前整个消费电子板块都处于明显的地步区域,随着宏观波动边际减弱,未来消费电子需求逐步复苏的确定性非常高。此外,新能源车产业链有望逐渐从低估中恢复过来,年末在宁德时代(300750)反攻的带动下,这个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庞大产业,有望重新步入强势通道。
第四,港股龙头,比如腾讯、美团、阿里巴巴等阶段性反弹有望延续。
最后,公募基金的年度排名争夺战已经拉开序幕。从往年的经验看,排名靠前的公募基金,都会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的重仓股,都可能在年末出现阶段性表现。从年度排名看,目前万家基金黄海布局比例最高的,依然是煤炭股和地产股,这两个板块,年末也是有望出现一波行情的。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749508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