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快讯 > 正文
带动三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双奥之城”北京创造了历史
2022-02-12 15:09:16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

2月11日,中国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

报告集共收录了7大领域中形成的44个典型遗产案例,总结提炼了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冬奥场馆、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更新、区域协同、文化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志愿服务、包容性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亮点成果。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介绍,从北京冬奥会申办到2021年的10月,中国参加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这是北京冬奥会的最大遗产成果。

遗产涵盖有形和无形

奥运遗产是指实现奥运会愿景的结果,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奥林匹克运动所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长期收益。作为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将遗产理念和实践贯穿于筹办过程始终,6年多来,产生了很多创新性的做法、措施,代表性的人物、团队,示范性的场馆、设施以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成果。

“其中,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了24%,申报时候提出的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已经实现,这是北京冬奥会的最大遗产成果。”刘玉民说。

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地使用了北京2008年奥运遗产,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双奥遗产。比如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新增优化内容设施和制冰设施,使场馆夏季体育功能扩展到冬季体育功能,极大提升了场馆的适用性。

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工业遗产的复兴和城市的全面发展。不仅首钢成为世界知名的工业遗产复兴示范区,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在道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整个地区发展得到极大提升。刘玉民举例,张家口赛区在申办冬奥会前每年的滑雪人口在20万人左右,现在已经达到200万人。

无形遗产是奥运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北京冬奥会始终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新建改建的7座冰上场馆及9块冰面都使用了环保型制冷和制冰系统,所有新建场馆全部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针对雪上场馆,研究制定了北京、河北和天津地区的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这不仅是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要遗产,也是北京冬奥会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重要贡献。”刘玉民说。

除此之外,北京冬奥会还形成了很多社会文明进步、冰雪文化普及等方面的遗产。

赛后场馆利用兼顾大众和运营

针对场馆赛后利用问题,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表示,将会利用场馆举办一些高水平国际赛事,目前已经收到不少赛事主办方的合作意向。

“同时,我们的场馆还会面向普通大众开放,即使是一些比较困难的雪上‘超人运动’项目也不例外。这在我们设计之初、就被考虑在内。”

李森介绍,场馆除了服务群众,还要兼顾四季运营问题,特别是对于受季节限制的雪上项目场馆,要考虑当地人文、自然条件,将冬季运动与徒步、自行车、攀岩等山地旅游项目相结合。“目前这些山地场馆得到了很好地规划利用,以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为例,其他3个季节的旅游人数要远多于冬季滑雪人数。”

李森说,为了推动场馆的持久利用,一些冬奥场馆还会被纳入到整体范围去考虑。例如延庆赛区与长城、世园会结合在一起,被纳入到整体区域发展中来,一些冬奥场馆也会被规划到三个赛区的区域联动里,共同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良好的赛后场馆利用对我国冰雪运动,特别是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冰雪运动未来可期

对于冰雪运动未来的发展前景,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表示非常看好,“冬奥会点燃了中国民众对于冰雪的热情,使‘冷冰雪’变成‘热时尚’。未来,随着中国民众对健康、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会越来越广泛。”

她表示,中国冰雪产业和运动产业的发展不是短期行为,也不会随着冬奥会的结束而停止,冰雪运动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文件会对其发展提供支撑。

人是冰雪运动发展推广的核心元素。李森介绍,中国对冰雪运动人才的培养主要从青少年抓起,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所冰雪运动特色学院,预测2025年将会达到5000所,这保证了未来中国冰雪运动的版图将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所储备的冰雪旅游人才,也将对冰雪运动的长期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认为,北京创造了历史,作为第一个“双奥之城”,这本身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的再利用。遗产不仅关乎场馆,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让人们长期受益。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像一个加速器,不仅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益于绿色理念、奥运精神的推广传播,同时对冰雪运动的全球普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梁冰清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