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今年仍是资本竞逐最为激烈的赛道。6月,奈雪的茶登陆港股,成为新茶饮第一股;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分别在纳斯达克、纽交所上市。“辣条一哥”卫龙近期先后启动上市前的融资和向港股正式申报IPO。咖啡品牌连锁店、拉面馆、中式糕点等领域的品牌纷纷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完成一轮又一轮融资。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消费品牌集体进入线下,资本也将注意力转移至线下空间。资本大量涌入的背后,无疑是市场对新消费品牌长期发展的认可与期待。但与此同时,业内也已经开始担忧新消费领域投资泡沫的出现。
资本拥抱新消费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资源加速向新型消费领域集聚。据统计,今年5月新消费领域融资过亿元的品牌数量就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6月,新消费品牌领域融资数量再创新高,共完成67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60.43亿元。
近期尤为火热的投资赛道,当数线下新消费品类。随着电商流量红利期过去,各大品牌对线上消费者注意力的争抢,使得线上流量获取成本日益增加。同时,Z世代群体(指1995年-2010年之间出生的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后,他们惯用抖音、小红书、微博分享好玩、好看消费品的习惯,加大了品牌线下店曝光的可能性,让线下获客变得更加容易。于是,资本将注意力转移至线下,这个场景更能够满足Z世代群体重体验、重社交、个性化的消费偏好,且已经普及数字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因此,拥有线下门店的新消费品类频频获得大额融资,甚至一家门店估值1亿元已不再稀奇。
喜茶近日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全部为老股东,喜茶的估值在这一轮融资达到前所未有的600亿元,刷新了我国新茶饮的融资估值纪录。
线下咖啡品牌集中迎来资本涌入,还出现了现象级投资。7月21日,上海本土精品咖啡连锁品牌Seesaw宣布完成A+轮过亿元融资,喜茶入股,老股东弘毅百福跟投;同一天,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咖啡品牌COFE+机器人现磨咖啡,对外宣布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两天后,新锐咖啡连锁品牌M Stand宣布完成B轮融资,由启承资本、黑蚁资本联合领投。此轮融资完成后,M Stand预估投后估值约40亿元。另一咖啡品牌Manner在6月的新一轮融资中出现了字节跳动的身影。5月,Manner获得了由美团龙珠独家投资的新一轮数亿美元融资。
面馆也成为资本争抢的新宠,动辄估值10亿元。据统计,截至7月20日,至少有8家拉面品牌连锁店获得融资。其中,陈香贵、五爷拌面、遇见小面、劲面堂均在半年内获得两笔融资。高瓴创投、碧桂园创投、源码资本等知名机构纷纷出现在投资人列表上。
中式快餐品牌遇见小面在完成超过1亿元新一轮融资后,投后估值涨至约30亿元,大约为前一轮估值的三倍;在五爷拌面宣布获得餐饮业最大一笔A轮融资(3亿元人民币)的一周后,和府捞面以8亿元融资创下今年前7个月国内连锁面馆行业的最高融资纪录。由CMC资本领投,新股东众为资本、老股东腾讯投资、Longfor Capital跟投;此外,今年前7个月有3家兰州拉面项目获得融资,为陈香贵、张拉拉、马记永,陈香贵、马记永估值均近10亿元。
新消费格局初步形成
新消费格局初步形成,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当下,消费市场已经走向精细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时代,不断成熟的Z世代已经逐步成为消费主力军。传统品牌越来越难以取悦消费者,而近些年消费市场涌现出的新品牌,借助互联网思维在商品、品牌、营销、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了新消费时代下的消费者新需求。与传统消费相比,依托于数字化等新兴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商业模式,并基于新媒体等新传播渠道而驱动的新消费,更能满足Z时代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因此,应运而生的新消费品牌,例如喜茶、泡泡玛特、元气森林等品牌,以一种超越常规的速度,融资拓店迅速占领市场。
专家表示,在这一轮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过程中,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是消费变革的重要特征。新人群、新品类、新渠道,构建起了新消费的格局。
从品牌端看,一方面随着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增长,民族、文化自信感自然而然产生,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需求逐渐超越国外品牌;另一方面,消费人群发生更迭,年轻人愿意尝鲜,需要新品牌的加持。从资本端看,传统互联网赛道所剩机会依然不多,而凭借国内完善的制造体系,为品牌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再者,以往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所担心的收入不透明、估值难等问题,在大数据等新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下已得到解决。且资本市场改革,退出通道逐渐畅通。
“我们正处于新周期的起点。”日前,华兴资本发布的《中国创新经济报告2021》显示,现在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国货、颜值、兴趣、健康”等元素,对国货的接受程度较前一代人更强了。
新消费品牌钟薛高创始人林盛表示,现在90后、00后的消费群体迅速崛起,成为新消费的主力,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接触信息速度快,对生活品质比前一代消费者要求更高;以往人们在购物时优先注重“价廉”,然后再选择“物美”,现在则更关注“物美”,先喜欢再消费,并且注重产品口碑。如今,电商、物流快递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更强了,为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拓展带来更多机遇。
业内认为,资本市场敏锐性极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能更好地推动新型消费领域的发展。
警惕投资泡沫出现
风口之下,暗藏风险。
“6月初,墨茉点心局估值25亿元;隔了一周,又传出50亿元的估值;又隔一周,传出10亿美元估值。即便如此,许多机构也抢不到份额。”一位投资人感叹道。而墨茉点心局去年8月才成立,一年不到,估值翻了500倍左右。
估值“跳涨”的不仅有墨茉点心局,主打精品咖啡的Manner Coffee是另外一个典型案例。继瑞幸咖啡爆雷之后,众多资本跃跃欲试,希望再造一个本土咖啡连锁品牌,毕竟在许多投资人看来,本土咖啡市场足够大,有机会诞生千亿市值的公司。据悉,在过去的三个多月时间里,Manner Coffee的估值开始跳涨,从13亿美元到20亿美元再到最近的30亿美元。而这种跳涨没有逻辑可循,因为Manner Coffee的开店速度并没有跳涨。
资本涌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过去的估值体系被打乱。据了解,相比2017-2018年,当下消费类项目的估值平均贵了3倍左右,明星项目甚至高出5倍以上。“明星项目贵得离谱,估值常常‘一口价’,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某投资人表示。
对于品牌本身来说,业内人士提醒,也要警惕资本这把“双刃剑”。从1家店到10家店,和从10家店到50家、100家店,难度系数是完全不一样的,品牌们在获得融资开启狂奔模式的同时,需时刻警惕企业自身的良性成长;而从线上起家的新消费品牌来到线下时,也需花更多精力研究零售经营,因为零售并不只是一个曝光的渠道,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需要花大量成本的生意。高估值、高额融资或许能让创业者短暂热闹一下,但长期来看,这种热闹很难持续。“在这场消费投资盛宴中,创业者需警惕的是自己很容易被套,短期的高估值也不意味着创业成功。”
此外,资本可以加速一家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等需要砸钱的业务进程。然而,人才培养、组织化建设等关键环节却很难提速。当一家企业走得太快,便会碰到各种问题,比如团队和产品的发展跟不上融资的节奏等。而当企业一旦被资本绑架,所有简单的东西都会变复杂,动作必然会变形。这时候,资本加速的往往不是发展,而是死亡。(记者 王莉)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