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无人机已抵达你镇上空……”随着无人机抵达,一条连接河南灾区与外界的通信通道被迅速打通。
近日,河南遭遇强降雨。国家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跨区域长途飞入米河镇,利用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长达5小时的稳定连续移动信号覆盖,村民可以用手机接入3G、4G、5G网络。
对此,通信专家、鲜枣课堂创始人周圣君介绍,表面上是无人机大放异彩,实际上是卫星在默默支持。
翼龙无人机是如何恢复公网通信的?卫星通信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对此,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无人机成功“剪辫子”
固定翼无人机首次应用于应急通信保障任务,飞行更高、更远,信号覆盖范围大。
洪水、地震等灾害过后,原有的基站、光缆等通信设施常常被损毁,靠重建恢复通信耗时较长。为快速打通移动通信,无人机通信登场了。
早在2017年8月,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调运了一套国际领先的无人机高空基站连夜送达地震灾区。该设备在光缆震断、飞石不断的九寨沟景区荷叶寨紧急升空,接通了30多平方公里受灾区域的移动通信信号。
这是我国无人机高空基站在地震环境下的首次应用。运用的是系留式的旋翼无人机。系留式,意味着旋翼无人机下方,会有一根线缆与地面相连,进行数据回传或者提供电力。此次为在河南新乡奋战的救援人员提供照明的大疆无人机,也是采取系留式。
虽然有线缆相连可以增加滞空时长,但也失去了飞行灵活性。周圣君介绍,这次出现的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之所以引起关注,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首次将固定翼无人机应用于应急通信保障任务,“相比旋翼无人机,‘剪辫子’后的固定翼无人机,飞行更高、更远,覆盖范围大”。
固定翼无人机的成功“剪辫子”,背后是通信方式的一大变革。传统的通信方式,手机、地面基站与通信机房构成了一个互联模式,此次因为地面基站在洪水中受损,“无人机平台+卫星”在手机与通信机房之间架起了一座看不见的桥梁。
通俗来说,无人机携带了手机移动通信基站,和地面基站(信号塔)一样提供手机信号;与此同时,无人机上装配了一个卫星通信天线指向卫星,通过卫星回传链路(卫星地面站)与地面通信机房建立了联系。
为何不直接用卫星通信?周圣君介绍,卫星并不能直接连接手机,普通百姓一般不会有卫星通信终端设备,无人机平台就扮演着信号中继加转换的角色。
卫星通信技术显身手
卫星通信能突破地形、地貌限制,在地震洪水等应急场景中用途凸显。
提到应急通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在大型活动现场经常出现的通信车辆。实际上,在很多应急通信领域,更需要卫星通信。
“当洪水肆虐,道路损毁严重时,传统的应急通信车无法进入,常规敷设的光缆传输也很难保障,三维立体的通信网络的优势便集中凸显。”银河航天通信技术专家李建成说,卫星通信能突破地形、地表、地貌等限制,还具有广覆盖的特性,在满足应急救灾等公共需求上作用凸显。
在周圣君看来,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卫星通信除了应急通信保障外,更大的作用是灾害预防和预警。
“如果数字物联技术能充分落地,将大幅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比如,关键河流、库区、涵洞、隧道都有水位数字传感器,实时汇报水位变化,通过洪灾预警系统对居民进行短信提醒,肯定有助于减少损失,挽救生命。”周圣君说,这些地方往往移动信号不佳,卫星通信有充足的用武之地。
不过,就目前来看,如果依靠无人机连接卫星通信,还有较大改善空间。翼龙-2H无人机全程航行约16个小时,往返上千公里,但实际仅保障了灾区约5个小时的通信信号。
“随着这次翼龙-2H的成功实践,未来全国可能会部署多个无人机基地,实现就近支援。”周圣君说。
此外,无人机基站还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弱点——通信容量有限。“因为卫星链路回传带宽的限制,只能尽力保证通话、短信和微信等基本通信需求,看视频玩游戏不太现实。”周圣君说。
卫星互联网已成基础设施
卫星通信已被列入“新基建”领域,成为6G时代实现空天一体化连接的重要基石。
展望未来,卫星通信将弥补自身的通信容量弱点,其应用也不再局限于突发应急场景。伴随新的通信技术成熟,卫星通信可能成为人们日常通信的一部分。
无论是4G还是正在普及的5G技术,信号覆盖还主要是面向地面,在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也存在通信的需求,却无法建基站。同样,飞机上也依然是手机通话的“盲区”。
地面网络靠地面基站通信。卫星互联网则好比将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每一颗卫星就是一个移动的基站。
李建成介绍,低轨宽带卫星网络有望与地面5G网络加速融合,为飞机、航海运输、陆上偏远地区等交通工具或个人提供低延迟的5G卫星网络基础和连接服务。
就在7月25日,我国首次低轨宽带卫星与5G专网融合试验在北京和济南完成,此次构建的两地5G专网间的骨干网络,代替了需要预先铺设的地面光纤,未来,还可为偏远地区和应急通信场景提供无线通信保障,解决各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的无线通信需求。
更进一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吴启晖介绍,包括卫星通信网络在内的空天一体化的全球连接,是第六代通信系统(6G)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6G技术将用卫星、地面基站、航空平台(无人机)、舰船搭建起的一张连接空、天、地、海的通信网络。全地球信号无缝覆盖,在海洋上遇到紧急情况的船只、天空中的飞机,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实现通话。
目前,卫星互联网已被列入“新基建”领域,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黄华介绍,低轨卫星在500—2000公里范围内的近地轨道,地面和卫星之间的通信传输时延达毫秒,足够满足车联网、自动驾驶等需求,接收终端可做成手持的,智能手机都能接入,将大大满足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
今年4月,国资委发布公告,新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星网集团),在央企名录中位列第26,排在中国电信、联通、移动之后,成为事实上的第四大通信运营商。国信证券分析认为,未来伴着星网集团落地,我国的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有望正式拉开序幕。
卫星互联网已成为新一轮科技竞赛的重点之一。早在2015年1月,美国SpaceXCEO马斯克就宣布了卫星互联网服务计划,这一项目被命名为Starlink“星链”。截至目前,其已经累计发射了1500多颗卫星,并开始初步提供卫星上网服务,而最终可能发射超过1.2万颗卫星。
我国也有望在这一发展领域抢占先机。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6G通信技术专利发展状况报告》显示,6G通信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项,其中卫星通信技术领域25509项,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量最多,达到9159件,占比31%。
6G通信并非遥不可及——按照历史经验,无线通信技术几乎每10年升级一代,行业内普遍预计,6G技术将在2030年左右商用。(郜小平)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