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快讯 > 正文
一台智能网联汽车上,芯片占比有多大?
2021-06-18 11:36:30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今年4月,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参观了一家车企生产线,发现生产线空无一人。生产厂长告诉他,因为缺芯无法开工。

“缺芯既是产能不足的表现,也有从最先进制程到部分关键材料短缺的因素,甚至到封装测试、显示器等各方面都有短缺。”近日在南京举行的2021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居龙在发言中如是说。

从去年底以来,一场席卷全球的“缺芯”危机持续蔓延,愈演愈烈。此次“缺芯”影响有多大,何时能够缓解?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多番采访业内人士。

每台车使用芯片价值将破1万元

一台智能网联汽车上,芯片占比有多大?

英飞凌是一家德国汽车半导体企业,据英飞凌大中华区汽车电子事业部高级总监仲小龙介绍,公司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3.4%,排名全球第一。

“之前我们认为,半导体之于整车价值将从300美元攀升到400美元,但现在看来,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他判断,到2022年,这个数字将突破1万元。以雷达芯片举例,2020年国内一款量产车型使用了英飞凌14颗MCU(微控制单元),明年量产车型还将使用20颗。

根据赛迪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白皮书预测,车载芯片的数量将在未来5年增长5倍至10倍,芯片价值将增长4倍,全球车载芯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

越是如此,芯片缺口越是显而易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广才列举了一组数据:随着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渗透率迅速攀升,车用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具体来看,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车用芯片进口率高,与之对应的是,国内汽车芯片的产值尚不到200亿元。

6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当月销量降低最大的问题是芯片问题,预计6月数据依然不会太乐观。

截至目前,包括大众中国、上汽大众等车企已公开表示,确有部分车型生产受到影响,但车辆交付没有受到影响,正在应对。在更早前的3月,蔚来汽车一度暂停“江淮蔚来”合肥制造工厂生产5天。

广州一家车企研究院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最苦恼也是最防不胜防的是“今天缺三个芯片、明天缺两个芯片”,就得紧急寻找替代芯片,企业非常迷茫。

或还需1年以上时间才能缓解

面对全球性汽车“缺芯”状况,邹广才分析认为是由多重原因造成。首先是市场波动,因为疫情不少行业下调销售预期,汽车也不例外,但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汽车销量反弹非常迅速,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厂商已经来不及生产。

其次是供需矛盾。当车用芯片呈10%、20%的增长速度时,产能依然保持稳定,“一款车规级芯片要经过2—3年严苛的评价测试才能搭载在车上,其应用门槛非常高。在国际上,汽车电子厂商和整车企业一般都建立了非常稳定的合作关系”。

再次,除了国际政治因素,也有非市场行为造成全行业囤货,“所有企业都在囤芯片,也不管未来的生产会怎样”。

上述广州研究院负责人也表示,日系品牌一度引以为傲的“零库存”在这次受影响更大,过去车厂一般是通过供应商,而鲜少直接与芯片厂商打交道,这也造成中间链条非常长、主机厂对芯片控制权减弱,芯片掌握在各级中间流通环节,“中间商涨了10倍还买不到”。

这种现状会持续到何时?“供应链紧张是全球性的,至少需要1年时间才能缓解。”邹广才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则认为,缺芯仍然是暂时性的,不必过度解读加剧恐慌。

与此同时,汽车半导体厂商也在加速产能提升。博世汽车电子中国区总裁GeorgesAndary介绍,博世在全球六个地区有所布局,还有一个地区在明年年底竣工,苏州工厂到今年底会扩大50%的产能。

建立产业生态补标准体系“短板”

通过对汽车芯片行业全产业链的梳理,邹广才认为,我国在发展芯片产业时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标准体系相对缺失,“现在用的汽车芯片,其测试评价都是参照国际标准,使用上是没有问题,但中国也有很多新技术、新产品要落地,而国际通用标准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

数据显示,2021年1—4月,世界汽车销量2750万台,其中中国汽车销量874万台,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1.78%;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2.8万辆,其中中国约为51.5万辆。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

第二是测试认证平台缺失,“目前,我国所有涉及到安全零部件都有认证,唯独芯片没有认证,从芯片级、系统级到整车级进行认证,可以大大节约整车企业使用时间”。

第三是关键产品缺乏应用。邹广才认为,如果芯片企业生产出来了,下游车企并不使用,这些芯片依然只是一块石头,“如果车企愿意应用这些芯片,即便差点也可以快速迭代,下一代电子汽车架构区别于当前的汽车,很多电动部件都是重新开发的,对于国产有很大的机会”。

“对汽车芯片产业而言,并不是简单地成立企业、推出一两个产品,更重要的是建立产业生态,可持续地让汽车芯片产业涌现好的企业和产品。”邹广才提出,解决芯片产能问题,已经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而是要重建产业创新生态。

借鉴国际汽车芯片产业发展经验,邹广才注意到,国际汽车芯片产业龙头和上下游大多建立相对松散的联盟,通过长期合作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合作共赢协同机制。这对国内汽车芯片产业的一个启发是,成立联盟发挥“串联”上下游的作用。邹广才透露,目前,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支持下,已经联合行业超过170家单位,一起推动上下游完成产业链的建设。

无独有偶,在近日举行的重庆车展论坛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透露,汽车芯片卡脖子问题比手机更加严峻、更加重大,他建议,政府鼓励和支持国产芯片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建立国内车规级芯片的标准体系和认证测试体系。而在6月初,广汽集团方面称,芯片短缺对公司生产的影响短期可控,预计下半年芯片供应短缺问题可逐步缓解。(郜小平)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