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快讯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成长
2021-04-02 09:18:4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

追梦 使一批高校水快速提升

3月的北京,中关村路口车水马龙。向西北边望去,燕园古朴的博雅塔与现代化的教学楼交相辉映,共同守望百年芳华。

来往的人群或许并不知道:1997年,北京大学南校门外曾经竖起过四块宣传牌,上书20个大字:“逢世纪之交,迎百年校庆;乘百年东风,创世界一流。”

从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科,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承载了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初,“211工程”逐渐被人熟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一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先后有112所高校跻身“211工程”,教学科研成效显著。

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一个更高的目标被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时光流转,放眼全国,“985工程”学校数从北大加清华之“2”,到“2+7”,再到34所,最终定格在39所。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是“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次体现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发展计划。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表示,通过重点建设,可以使一批高校的水快速提升,在世界高教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据统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在全球的位次整体大幅前移,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100个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千分之一。

中国高等教育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成长。

变革 追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才是世界一流?

20世纪80年代,当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王义遒和时任北大校长丁石孙讨论“世界一流大学”时,还没有明晰的想法,“只是觉得中国要赶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建设自己的一流大学时不我待”。

缺资金、科研条件落后、教师队伍断层,这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大学的现实。“‘现代文学’专业是全国顶尖的重点学科,可全教研室二十来人只有一间原燕京大学女生宿舍改造的办公室;生物系的基础实验室,学生要一手扶着显微镜镜筒,一手描图。”王义遒回忆。

随着“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的实施,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学术竞争力、科研实力、国际影响力等快速提升。人们对世界一流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牵引,进行内涵式建设,在具有可比的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书记指出。

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首轮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分列A、B两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在日前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人们看到:建立成效评价结果多维多样化呈现机制,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

“高校必须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等指标,强调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培养与之匹配的、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表示。

改革永远在路上:实施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学科布局更加优化;实施“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在17个基础学科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批布局104个基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交织融合、引领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创新……随着新机制逐步建立,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生产能力进一步释放。

创新 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节点可见,高水大学和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

今天,人们更自觉地意识到: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高校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研究成果均占全国总数80%以上,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成果,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流是引领。分类办学,错位发展,各高校应当做大做强优势领域,找准办学定位,与其他高校错位竞争,构建动态衡、良竞争的高教生态系统。”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兼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完整技术体系,技术水跃居世界前列;华南理工大学实现高能芳纶纸基复合材料产业化,已成功应用于国产大型运输机首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组建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基础科学中心,协同创新加速航空发动机研制和关键技术突破……中国高等教育在不断行进中更加成熟、自信,正昂首向前,积极寻求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

(本报记者 周世祥 靳晓燕 唐芊尔)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