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资讯:“90后”“00后”成为网络时代小老师 “数字反哺”跨越的不仅是“数字鸿沟”……
2023-04-23 19:34:46 来源:津云 编辑:

点外卖、叫网约车、上网挂号、各种生活缴费……如今,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数字生活正成为一种常态,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多种需求,说是“一机行天下”也不夸张。但是,由此带来的“信息落差”和“知识分割”,也让60岁以上的老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一道看不见的“数字鸿沟”。


(相关资料图)

当老人们面对手机的“复杂操作”一筹莫展、“望机兴叹”时,我们发现,随着“90后”“00后”这批 “网络原住民”长大,他们成了长辈们的“小老师”,“数字反哺”成为他们与长辈交流中的关键词之一。在反哺过程中,不仅年长者正在跨越“数字鸿沟”,新鲜、时髦的话题也成为弥合代沟的“黏合剂”,让年轻人与自己的长辈走得更近。

年轻人带长辈拥抱数字时代 “自从爷爷奶奶换了智能手机之后,我就成了他俩的‘首席智能产品顾问’,每周去看他们的时候,除了陪二老聊天、汇报自己的近况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手机操作辅导。”“90后”教师李蕊彤笑着告诉记者。两位80多岁的老人,从开始“不敢”使用智能手机,到现在知道怎么发微信、怎么视频通话,甚至会看、会发朋友圈,还时不时转发一些文章和视频,都离不开李蕊彤的细心指导。

河北区王串场街华屏里社区,志愿者在手把手教授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使用。

由爷爷奶奶一手抚养长大的李蕊彤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与爷爷奶奶互换了角色,转而带着长辈追赶时代的步伐。除了教会老人使用微信等通讯工具之外,李蕊彤还专门教了爷爷奶奶使用手机挂号、缴费的方法。

去年,中国青年报在大学生群体中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从142所高校学生填写的3000多份有效问卷来看,95%以上的受访者教过父母、祖辈或其他长辈使用电子产品。而在教授的内容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聊天通信、拍照或录制视频、手机支付或使用网上银行。而在教长辈使用各种智能设备时,年轻人最多的体验是需要“耐心”、带来“欢乐”和获得“成就感”,当然其中也混杂着搞笑、不容易,甚至“崩溃”。

李蕊彤坦言,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也有点急躁,也会抱怨“你们怎么还没学会”。如果自己表现得明显了,爷爷奶奶就会像犯了错的小孩一样,小心翼翼地瞄自己,而且这时候他们悬着的手更不知道该按在哪里才好。“看到他们这样,我也反省自己。”李蕊彤说,“耐心是最重要的。老年人学得慢,容易忘,而且他们和孩子一样,非常需要鼓励。”为了巩固知识内容,李蕊彤给爷爷奶奶录制了小视频,把每个操作步骤截屏标红,还配了语音解说。“掌握了新技能,爷爷奶奶特别开心,时不时要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还总要感叹:手机是真方便呀!”李蕊彤笑着说。

马旭的妈妈最近迷上了拍摄小视频,刷抖音的时候,总能看见妈妈的新作品。“别说,点赞的人还挺多。有了这么多鼓励,我妈更新得更带劲儿了。”马旭笑着说。妈妈对小视频感兴趣还得从马旭坐月子的时候说起。“生了宝宝之后,我经常会拍摄小视频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本来只喜欢看电视的妈妈,因为我的视频也下载了抖音,对我制作的一些文字和特效特别感兴趣,开始有了试着做一做的想法。”有了拍摄小视频的技能,马旭的妈妈也成了朋友圈里的“潮人”,成就感让马旭的妈妈积极地投入学习;而看着妈妈显得越来越年轻、更加快乐地拥抱生活,也让马旭对自己的教学“成果”感到骄傲。

老年人渴望跨过“数字鸿沟”

过去很多老年人对智能设备“望而生畏”。“我不需要智能手机”“学习太难了,不用也没什么关系。”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许多不愿意尝试智能设备的老年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心理:畏惧,除了害怕手机或者设备损坏,还担心银行的钱被转走等安全问题。

河西区下瓦房街社工站深入社区开设“手机课堂”。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深刻地嵌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如果不能迈过这道坎,就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弱势群体”。今年75岁的杨克勤是一位热切拥抱数字技术的老人,提起一些老年人“畏惧智能设备”、回避新事物的态度,杨先生说:“过去我们说不识字的人是文盲,现在恐怕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也会被看成是文盲了。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只要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就觉得自己还很有活力、还很年轻。”

老年人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是第一步,该跟谁学、要怎么学是第二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老年人在了解和学习各种智能应用的时候,相对于跟自己的子女请教,更愿意从社会渠道寻求帮助。“孩子太忙了,不想打扰他们”几乎是所有老人最先给出的回答。此外,还有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面对老人的疑问,多数子女第一反应是替父母代劳,而不是坐下来耐心地教他们掌握方法。杨先生也有这样的困扰,他告诉记者,自己有好几次误删了手机应用软件,问孩子该怎么装回去。“孩子的动作是挺麻利的,嘁哩喀喳就给我装上了。但是怎么操作的,我真没看明白,下次碰到这样的问题我还得找他。”

相比之下,71岁的刘军就强势得多了,用她的话说,自己已经把儿子的这个毛病给“扳”过来了。刘女士前几年患上癌症,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化疗,一直都是儿子请假陪着,长此以往影响孩子的工作。而且与医生咨询后,刘女士了解到,进入靶向化疗阶段之后,医院就不再要求家属必须陪同了,她一个人去也没问题。医院排队太耽误时间,她打定主意一定要学会自助挂号和缴费。刚开始的时候,儿子的操作让刘女士眼花缭乱,她明白只在旁边看着是绝对学不会的。“我们老年人眼慢手也慢,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看了两次之后,我跟儿子说这样不行,你在旁边指挥,我自己上。”刘女士笑着说,“刚开始时儿子在旁边是真着急,总想上手干预,但是我的态度也很坚决:一定要自己操作。”如今,刘女士已熟练掌握了自助挂号和缴费的操作,身体也恢复得很好。更让刘女士开心的是,自从尝试使用各类智能设备,儿子跟自己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像‘天津地铁’,还有微信上可以扫码骑车的这些小程序,都是儿子推荐给我的,过去他可不跟我聊这些。现在我出门也不带现金,朋友们都说刘姨你可真时髦!”

还有一些老年人对互联网有很强的兴趣,又怕遇到电信诈骗而不敢轻易尝试,对此“90后”李剑锋给出了自己的经验。他很早就教会了妈妈网上购物,刚开始时老人买东西之前都要让儿子把把关。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看上去可能会“翻车”的选择,李剑锋没有刻意阻止。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妈妈明白,网上的东西并不都是“物美价廉”,另一方面买到不满意的货品之后,对于怎么跟客服沟通退货、退款,这个流程她也能够借此了解。“现在遇到一些冒充客服的诈骗短信,妈妈都能很快分辨,防范意识挺强的。”李剑锋表示,年轻人是长辈融入网络时代的“小老师”,更是他们辨别网络诈骗的“参谋”,万物互联是社会的趋势,不能让长辈们“因噎废食”。

“数字反哺”没有旁观者

针对“数字鸿沟”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地方、部门采取了各种办法,或是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操作各种软件的老人开辟专门通道,或是安排专人服务手把手指导操作,让这些老人都能享受便捷、高质的服务,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现。这些举措解决了老人们的“燃眉之急”,但要帮助他们跨过“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红利,关键还是要做好“数字反哺”。

河西区下瓦房街龙海公寓,老人学得认真,志愿者教得耐心。

作为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各个社区有很大的施展空间。4月13日上午9时,“教您玩转智慧生活——手机课堂”在河西区下瓦房街龙海公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准时开课。今年60岁的社区居民张丽是“手机课堂”的老学员了,一进教室就径直走到第一排,掏出智能手机,摆好笔记本和水笔,做好认真听课的准备。张丽的孩子定居海外,玩转智能手机全靠她自己摸索。“自从年初社区开了‘手机课堂’,我每节课都没落下。从最基本的功能学习,到后来了解各种软件,甚至怎么选焦点把照片拍得更好看,什么都教。”张丽开心地说,“每次上完课,我都回家反复练习,不仅掌握了手机的新技能,生活也更丰富了。”

下瓦房街社工站站长张岩峰告诉记者,“手机课堂”采取“12+N”的模式,12节课分为三大阶段——手机操作基础、生活应用以及进阶娱乐。“最后的N就是实践课堂,鼓励老年人成立学习小组一起研究各种智能软件的使用,社工负责一对一为居民答疑。我们希望通过组团学习的方式,从学员中转化出一批志愿者,形成互助组。这样一来,社区的老人不仅可以一起学习,还能促进邻里关系和谐。”

这样的“手机课堂”已经走进本市许多社区,每个社区各有自己的特色。杨克勤居住的河北区王串场街华屏里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手机课堂活动也从2019年开始持续了近4年的时间。用杨先生的话说,这个课堂真是“太解渴了”!课上从零学起,回家由儿子答疑,杨先生进步神速。“每次开课之前,我们都会在居民群里征求意见,根据大家的需求安排课程。”华屏里社区党委书记张萌介绍说,“从2021年开始,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河北区第五幼儿园的教师志愿者,升级了‘手机课堂’,在教学上他们更加专业、更加生动,编排的课程特别受老人们欢迎。” 2022年暑假,华屏里社区还迎来了一批来自天津城建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孩子们手把手地教爷爷奶奶们操作手机,老人们学得特别投入。“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当时我们几位同事就打定主意,以后还要多多邀请学生志愿者来社区参与活动。”

通过一次次课程,张萌深切地感受到了老年人渴望被认可、被接纳的强烈愿望。“有的老人跟我说,来上课不为别的,就是希望能跟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听到这样的话,我也很受触动。”张萌对记者说,“当年轻人主动伸出援手的时候,老年人获得的不仅是跨越‘数字鸿沟’的技术支持,还从他们身上汲取了拥抱智慧生活的力量。”

从老年人的视角看,数字化是亲切友好的,还是冰冷无情的,取决于社会能否帮助那些有意愿“触网”的老年人无障碍融入网络生活。这既是社会的事,也是家庭的事。即便有了“手机课堂”这样的“社区补给站”,每个家庭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年轻人可以利用与老人相处的时间,多为他们普及网络知识,多教一些“复杂操作”,帮助老年人拓展使用网络的广度、深度,让老年人能够跟得上数字化时代的节奏、不掉队,把“数字鸿沟”率先消弭在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的细胞里。(今晚报记者 田莹)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