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发现长城 讲述长城——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航测团队
2023-02-23 21:39:06 来源:津云 编辑:

在天津博物馆展出的《虚实之间·发现长城——飞越天津长城》数字展现场,五面屏大型沉浸式装置前,孩子们随着屏幕上无人机镜头的各种特技发出惊呼,不远处的展柜里摆着一架支离破碎的无人机残骸,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哲笑着对记者说:“这种事很常见的,高温影响无人机正常飞行,高于50米就完全恢复正常,但是进行扫描,要求细节高度不能超过30米。有一次一天中有三架无人机损毁,当地的机构看到我们这么艰苦的情况,主动把无人机借给我们使用。”

一排无人机 浓缩建筑遗产航测史


(资料图)

《虚实之间·发现长城》浓缩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自2003年以来20年长城体系研究与5500公里长城数字化工作成果的精华。虽然带领团队开展明长城首次全线三维测量工作,集中算起来只有三四年的时间,但李哲研究建筑遗产低空信息采集从2003年2004年就开始了。展厅里的一排“直升机”记录了近20年这项技术的发展。“这一台航模是我们实验室的第一架飞机,04年4月首飞,当时没有专门无人机设备,我们把航模挂上航拍架进行拍摄。这两台烧汽油的无人机明显大一点,发动机扭矩相对更大,续航时间长一些,他们两架互为备机,天大建筑学院当时是国内最早使用无人机航测遗产的建筑类院校。”另一台可以说是“微型直升机”了,最大起飞重量40公斤,是用激光雷达航测清东陵的“功臣“。2013年,李哲自制了两台体积较小的无人机,可以挂上单反相机进行拍摄,“这两架飞机使用了六七年,至今从未坠落过。”

天大建筑学院长城遗产航测团队集中了各方面的精兵强将,常常两三个人组成小组,驾驶着“骑行坦克”从日出就扎进深山,直到日落才收工。各种极端天气造成的无人机故障、电池报废都不得不面对,攀岩、越野、徒步……常常被错认成极限运动爱好者。

飞越长城 天津率先实现域内长城全段实景化

展厅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就是五面屏大型沉浸式装置,观众可以“座舱视角”在19分钟内“飞越”西起天津与北京平谷、河北兴隆交界的长城“三界碑”,东至天津与河北遵化马兰峪及清东陵景区长城交界点的全长40公里的天津长城。天津长城的各处资源、特色遗存、沿线风光都通过五面屏立体展示给观众。这标志着全国拥有长城资源的15个省区市中,天津市率先实现域内长城的全段实景化、沉浸式、数字化展示。

“除了每天都有很多小观众围在这里看,我还遇到一位老人,19分钟一个循环,他在这里站着看了四遍,将近80分钟。老人说自己喜欢长城,但从来没有这样完整看过天津境内的长城,一下子看入迷了,不知道自己站了那么长时间。”李哲介绍,这段影片也是航测团队今年大年初三专门去蓟州区拍摄的,学生们放弃假期,制作、配音、测试、调整,将天津的长城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黄崖关为什么叫黄崖关?””一脚踏三省的标志在哪里?”“前干涧的二道边为什么那么厚?”“黄崖关长城的暗门在哪里?”……天大的团队一边进行着数字化的工程,一边挖掘着长城的故事,很多看过展览的人表示,之前去蓟州长城玩真叫走马观花了,看完展览,必须再去一趟,实地看看长城留给我们的信息。

给更多人讲好长城故事

虽然没有规定,但天大团队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业余时间经常出现在展厅里和观展的人聊天,做义务讲解员。对于大家津津乐道的“长城上的暗门家族”“最陡的长城前六名”师生们一遍一遍给大家讲解,用自己手机上的AR程序,给小朋友展示展陈中烽燧的模型上如何点起烽火。“我们希望把最新的发现告诉大家,把长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李哲举例,展厅里展陈着各种“之最”的单体建筑3D打印模型,最大的空心敌楼一定出现在马市上,“你想想,这是为什么?这说明长城一定不是为了打仗而修建的建筑,它是一套建构秩序、保障秩序、象征秩序的建筑系统,自古,“关”,就是互市的场所。”

还有一些让人感慨的展品,团队经过近3年艰苦野外作业,定位、踏勘、测绘了历代长城沿线的附燧遗存,在长城资源调查登记的29510座烽火台/敌台中,完成了数千烽火台图像采集和300余处疑似附燧遗址的位置标定。在一张1910年与2008年嘉峪关的照片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景区正门前五个附隧逐渐消失的过程,而这样直观的对比告诉我们,保护长城是一件多么刻不容缓的事。

(今晚报记者 丁晓晨)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