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早上,宝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何振芬一上班就先走进急诊抢救室,查看前一天晚上收治的一名患者。
“血压仍然不太稳定,血氧饱和度偏低,精神状态差,要继续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补液、抗炎……”何振芬嘱咐主管医生。
(相关资料图)
“最近十来天,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就诊高峰已经滑落,我们多少能喘口气了。不过现在的患者中,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占比还是很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这一点我们什么时候都绝不含糊。”何振芬对记者说,“就像这名患者,双肺炎性表现很明显,在家拖了6天才到医院,我们会重点关注。”
此时的观察室、输液室里,虽然有个别床位、座椅空置,但患者数量仍然不少,护士长张猛跟护士们在诊室、病床间穿梭着、忙碌着,换液、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
张猛说:“这会儿已经算清闲了,前一阵何主任他们每人每天都要看100多名患者,最多的一天接诊患者724人次。我们护理强度也是创下历史纪录,每天光输液就有340人次,每个人基本上都是抗炎、止咳等4袋液,细算下来一天就是1360袋,真是片刻都停不下来。”
120救护车警笛声一次次由远及近,危重患者一个接着一个来到。宝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诊区里密密麻麻排满了患者,医护人员顶着高烧、咳嗽、头疼,顾不上吃饭、没空儿上厕所已是司空见惯,大家紧绷着神经,片刻也不敢放松。
离开急诊科,走进对面的重症医学科。ICU里,医护人员也在忙碌着,医生专注地为患者进行床旁B超、调整呼吸机参数,护士们认真地为患者翻身、吸痰、采血……大家耐心、细致地做好每项操作,确保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
重症医学科是医护人员与死神正面交锋的“战场”,随着患者数量与日俱增,宝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虽然九成医护人员都经历了发烧发热,但仍然全员“冲锋陷阵”,保证科室正常运转及诊疗。“没事儿,我还能坚持;我已经退烧了,能继续值班。”这些话,总被大家挂在嘴边儿。
ICU里,68岁的赵大爷这会儿正在做着俯卧位通气,监护仪上的数值显示,此时他的血压105/67mmHg、心率81次/分钟。
“老人刚来时指征特别明显,属于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春广说,“你看他现在末梢血氧饱和度在96%,其实吸氧浓度只有40%,空气中氧含量为21%。经过一周多的治疗,他的病情已经极大缓解。”
顽强拼搏勇担当,众志成城守健康。据宝坻区人民医院院长王文志介绍,面对就诊患者,该院统筹全院医疗资源,加强发热门诊、急诊、住院部、ICU医疗救治力量,全力保健康、防重症,最大限度保障重症患者就医需求。疫情高峰期,80余名医护人员奋战在3间发热门诊诊室;急诊科开通第二诊疗区,合并外科急诊诊区、搬迁儿科夜间急诊诊区,实现急诊留观病房24小时“清零”;先后成立五个新病区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485张病床达到医院总床位数的80%;综合ICU、专科ICU、可转化ICU床位总计达到62张,严格按照标准收治、转出患者,确保重症资源高效利用。(记者 徐杨)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